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接受研究一直广受学界的关注,但受特定时代环境以及张爱玲作品独特美学风格影响,其作品的接受研究对象似乎一直被限定在“大学生”、“女性读者”等几个特定的阅读群体中,年龄稍低的中学生群体则被相关研究拒之门外。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学生群体的阅读心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中学生逐渐成为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群体。另一方面,纵观全国范围内的中学教材编写情况,张爱玲的作品几乎一致被排除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门之外,那么张爱玲作品到底能否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对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有帮助?要解决这些问题,调查并研究当前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就显得极有必要。
一.调查结果反馈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站生成网络问卷,发放平台主要是微信、百度贴吧等,发放时间为2019年3月份,主要调查群体为中学师生。此次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56份,收回中学在读学生问卷共163份,其中初中生问卷答案74份、高中生问卷答案89份;收回大学在读以及社会人员问卷答案共93 份,包括56份中学教师问卷答案,其中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答案占31份。
下面将根据调查反馈的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度
第一,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几乎都是通过课外的方式接触到张爱玲的作品,例如课外书籍阅读、观看影视剧改编等等,这一部分所占比例为61.33%。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途径多元,但少数来源于课堂。
第二,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不少的学生表示他们曾看过张爱玲的《花凋》等相对冷门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
第三,在所收回的256份调查问卷当中,只有不到30人表示不喜爱张爱玲的作品,其余大部分人对张爱玲的作品表示喜爱,多数中学生觉得张爱玲作品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喜爱程度在不断地提升。
(二)中学语文教师对当代中学生文学教育的看法
此次调查问卷的附页还对中学语文教师群体进行了一次问题调查,参与这份调查的中学语文教师总共有31名,以下将对调查数据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31名教师一致表示当前文学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却不佳,多数中学语文课堂还是在运用比较模式化的语文教育方式。另外,多数老师还表示“张爱玲作品可以引进中学生的学习课堂”,他们认为“当前学生的审美心理已经有所改变,能够适当接受张爱玲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能提升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综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的文学教学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随着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适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例如张爱玲的一些经典作品,以此来丰富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多元性,并作为改善当前中学文学教育的基础工作。
二.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疑问:第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为何会有所提升;第二,当前文学教育实践效果为何会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将作深入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接受程度提升的原因
1.当代中学生“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扩大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①。“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阅读作品的选择以及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只有达到了接受美学所说的“视野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同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②。因而,当我们详细考察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状况时,可以明显地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接触到的阅读资源越来越多,中学生对文本的选择范围在扩大、欣赏能力在提升,他们在阅读当中,更容易去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达以及较为艰深的创作题材。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0/0803/487.html
上一篇:浅谈文学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中的文学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