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利用短信进行文学教育略谈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手机短信已成燎原之势,网络上出现了短信征集、发行的专门机构,出现了短信文学大赛,搜狐、新浪等网站开始聘请专业写手

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手机短信已成燎原之势,网络上出现了短信征集、发行的专门机构,出现了短信文学大赛,搜狐、新浪等网站开始聘请专业写手从事短信创作。现在,我国的短信年发送量已达到几千亿条,这些短信有的是含义隽永的格言警句,有的是情味十足的格律诗,有的是风趣诙谐的“微型杂文”……由此,我想到如果从提高短信的文学性这个角度与学生沟通,学生一定很乐意,这就可以解决动力问题。顺此,利用短信进行文学教育也就可行甚或有效的了。

一、用比较的方法区别直白的表达和形象的表达

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而大部分学生就是过不了这个“坎”,有了思想感情没有寻找合适形象的意识和能力,而阅读文学作品又不知区别形象和形象的意义、不懂透过形象把握其背后的情思。这就是一个“瓶颈”,突不破这个“瓶颈”,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所以,我首先试图带领同学们跨过这道“坎”。

一天,一位家长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认为可以利用。我对学生说:五一节前,有一位家长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意思是“过节了,希望你能自我放松放松,使身体和心情都得到调整,过一个愉快的节日,这是我发这条短信的目的。”但这样说太直白了,没有文学意味。朱光潜先生说,“世界上绝没有意味完全一样的两种说法”,所以,要想改变意味不难,改变说法就是啰。你们能把我刚才说的意思来点形象的表达吗?

在同学们一番讨论之后,我通过屏幕展示了那位家长的短信:“停下忙碌的工作,给身体放个假;停下疲惫的脚步,给大地放个假;停下紧张的生活,给心灵放个假!朋友,假期来了,请给自己放个假。‘五一’快乐!”同学们似乎有了点感觉。我又说:接信后,我准备给她回一条信息,想表达“五一节,时当春夏之交,气候宜人,风景美好,加上你的短信,我的心情很好。对于你的一番美意,我心领神会且非常感激”这样的意思,同样,这也是直白的表达,如果改用形象的表达,该怎么说?大家莫衷一是,但认为要找形象这一点是一致的。可问及具体用什么样的形象比较合适,就又开了锅了,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把我回的短信说了出来:“花香人欲语,鸟语似闻香。风拂翠林树,木末觉最先。”有的说可以,有的说有更好的。

我乘热打铁。同学们,如果教师节到了,你是位家长,你想跟我说点什么?准备怎么说?沉默之后,我说,有一位家长给我的短信是这样的:“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祝张老师教师节快乐!”我给他回了一条短信是这样的:“春种秋收等闲过,人勤地富锦灿然。感君吉言良久立,奋蹄不待长鞭扬。”大家若有所思,似有所悟。这时我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题:端午节快到了,选一位你的亲朋好友,给他准备一条短信,但需分别运用直白和形象化两种表达方式,明天交来。而交上来的有的已把“信”的固定格式省略了,下面摘引两条(直白的表达略):

孙夏君:汨罗水碧楚山青,香艾犹似屈子情。不见美人埋骨处,但闻蛟龙出水声。

杨依天:人生就是一个粽子,父母给了我们粽叶,朋友给了我们糯米,老师给了我们馅料,我们给了自己一碟白糖,这个社会就是一锅开水,兄弟们让我们勇敢地跳进去吧!无论水有多热,我们忍!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香喷喷的大粽子,享受着我们自己那碟甜甜的糖。

二、诗化形象与散文化形象的区别

以上所引两条短信都具有形象性,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一个诗化,一个散文化。由此我想,诗与散文都属于文学范畴,但又是有区别的,其中一个不同就是形象的特点不同。如果继续推进,让同学们对诗和散文形象的区别有更深的把握,那么,对于提高文学素养无疑是有益的。

于是,我让大家比较以上两条短信中的形象,看看各具有什么特点?经过讨论,概括出:1.孙夏君的短信形象密集、跳跃性强,加之篇幅短,因而不可能细致描绘,侧重于写意,形象和情思都升华得相对高远。而杨依天的短信有一个集中的形象——粽子,加之篇幅相对较长,因而可多侧面的去贴近粽子的本来面貌。它们分别遵循着诗塑造形象的目的在于写意和散文塑造形象的目的在于 “具体再现”的要求。2.由此也就体现出形象的不同特征:前者凌空虚飘一些,而后者就显得脚踏实地一些。3.由此也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前者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而后者则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正如清代学者吴乔所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如果以画作比的话,那么诗是中国画,散文则是西洋油画。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0/1004/721.html

上一篇:含道必授 ——《文心雕龙》的文学教育思想论
下一篇:中国现代经典作家的网络文化利用与文学教育的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