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有人把文学看作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的基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就是指文学脚本在电影等综合性艺术样式中所具有的基础作用;也有人将文学的作用上升到各种艺术的灵魂。[1]众所周知,电影是综合的艺术,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其它艺术的精髓。文学对电影长久以来的“灌溉”使电影能够不断抬升自身艺术价值;可见,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不言而喻。
有一对常提到,但可能比较容易混淆的术语:“文学电影”和“电影文学”。所谓“文学电影”,从其两个分类便可以摸清其概念:一类是指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即电影剧本直接来源于文学著作,通过镜头将文字进行再创造;第二类是指以有关文学的事件、人物、社会环境为表现对象的作品[2];而所谓“电影文学”,按照目前国内电影文学界通行的概念,专指电影文学剧本,本质上是一种电影的延伸产品。
一、文学“关照”电影
这里所说的“关照”,乃简单谈谈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小说改编。“作为一种对文化原材料需求量、吞吐量极大的文化产业,仅凭影视本身从业者所提供的那点原料是远远不能满足的。”[3]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导演制片人不得不把眼光转向改编。有人统计过,由文学著作或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电影总量中占到了三成。就拿奥斯卡来说,据笔者统计,1929 年至2020 年,在92 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电影中,共有49 部改编自文学作品,占到了53%。
不得不说,小说改编电影是一件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行为。电影制作中特效技术的成熟与否更是制约科幻类电影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1901年,影史上记载的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仍在用最原始的胶片曝光技术来实现特效。到了1927 年《失落的世界》和1933 年《金刚》,微缩模型技术才被得以大量运用。号称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曾于1984 年被搬上过大银幕,但并未取得很高的票房和艺术成就,直到2020 年,奥斯卡提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才有勇气在当今电影技术的加持下着手重现异星帝国。
第二,历史文献。一种了解过去时代生活、情感、社会关系、礼仪风俗的方法就是借助当时的小说家或剧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详尽地描绘了1920 年的美国社会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更被称作“the best historic novel”;狄更斯《荒凉山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
第三,主题。文学不仅为电影提供的了情节已定的故事,还可以是某个主题或者母题,即屡用不爽的简单的构思起点。比如说起“美女与野兽”,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希腊神话中戈耳工(Gorgon)蛇法女怪之一的美杜莎(Medusa)。而以这个主题衍生的电影就更不甚枚举了:《美女与野兽》、《金刚》系列、《鲨滩》、《野兽男孩》、《泰山》系列、《小红帽》、《他是龙》(俄罗斯)、《克罗索巨兽》等。
再如“人工智能”主题。1818 年英国作家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可谓是“生化人”的文学鼻祖。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用死人器官拼凑、靠雷电激活的这个怪物也给此后大量类似的科幻电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越像人的傀儡,越危险,结局也越凄惨。直到近几年“人工智能”题材的电影才开始呈现“机器超越或反抗人类”的思路。
第四,风格和美学。在文学领域,作者们曾经做过种种探索,从古典现实主义到关注社会偏见的19 世纪末现实主义,再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很多电影同样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简单来说,他们无中心、拼贴、戏仿、多元,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好莱坞的后现代电影经常将互不衔接的镜头和片段剪辑在一起,并在剪辑形式上强调各个镜头和片段的独立性,《记忆碎片》便是典型代表。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物理时间线索,逆序式地从故事的结尾开始再讲到故事的开端。
现代主义艺术追求深度,大多晦涩难懂,需要读者和观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而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却是一种平面感,一种轻松的享受,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好莱坞的无厘头喜剧《冒牌天神》、《变相怪杰》及《反斗神鹰》等都是此类代表。同样是后现代语境下产物的暴力美学,也是电影中经常见到的风格之一。用诗意美学的方式描绘暴力,如《杀死比尔》、《被解放的姜戈》、《罪恶之城》、《斯巴达300 勇士》、《V 字仇杀队》、《疯狂的麦克斯》等。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121/948.html
上一篇:小议“瘟疫与文学”
下一篇: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