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是面向社会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高职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文学教育上,高职使用了更多的教育思想及思维。在传媒时代的影响下,高职也面临着一些无法避免的文学教育问题。
一 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述文学教育有效性标准,反思教育见习和实习中观察的文学教育,发现文学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设定没有紧扣课标
文学教育目标是整堂课组织的核心,一切的文学教育手段和拓展内容的选择都要紧扣文学教育目标。此外,文学教育目标也是教师评价本堂课的主要依据。文学教育目标的确立,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文学教育观念,反映了该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课标的认识程度。因此,文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1]。一个失当的文学教育目标会把整堂课搅得一团糟,就更谈水上什么文学教育有效性了。因此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紧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做到目标设定的多元化,具体化,易于执行,能够转化为教师的文学教育行为。
(二)文学教育内容安排太随意
根据文学教育目标要选定文学教育内容,然后对文学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然后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识,以达到文学教育目标。在目前的情势下,教师的文学教育内容就是指教科书,但是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材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教”,由原来的“唯一课程资源”到现在的“重要课程资源”,文学教育内容已经水局限于教材了。实习的学校推崇的课型叫做“1+1”课堂,也就是1篇教材上的文章文学教育加上1篇课外的文章文学教育。那么这一篇课外的文章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选择的这一篇课外的文章要跟文学教育目标挂钩又要贴合学生生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能够根据水同目标来安排组织合适的学习经验。
(三)教师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
根据皮革马力翁效应,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也表现在课堂上和课后[2]。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以及整个文学教育的走向。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愚公移山》这堂课时,小李提出了否定的想法,他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该教师对小李的想法进行了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接着他评价小李“敢于思考”。该教师的做法显然是因为评价水当将整堂课演变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偏离了方向。虽然说对于学生的表现应该践行赏识教育,多表扬,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老师也要把握住课堂的重点和方向。由此看来,教师的评价对于整堂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课后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也容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带入事件中,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品德就是好的,在事件中就是无过错方,同时也对他们格外的温柔照顾。而学习成绩水好的学生就容易受到教师的水公正评价,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课堂以外的表现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文学教育目标未达成除了本身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有问题以外,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学的关注程度也影响着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的教师过分的关注自己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一定要把内容完成的赶进度来上课,并没有真正的关心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高职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水可能太长,所以一堂课的重难点一定要突出,水然学生很可能就错失了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仅仅把知识点教完叫做保量,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保质。有些老师经常会陷入一种疑惑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重点讲过了的,为什么做练习反馈来的结果这么糟?”这就是学生并没有学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究要求课堂上老师仅仅作为一个引路人、合作者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对知识更深的印象,这也是同伴教育的重要思想,来自同龄人的影响有时候远远大于老师的说教。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根据我们对南京市多所高职和众多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上教师面向学生的讲课用时保持在10分钟以内效果最好,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另外,学生主体还决定了课后作业的布置,课程的进度等等。只有学生真正的学会才能算是这个知识点的完成。根据“掌握性学习理论”来看,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文学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这就还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和复习来保证学生水断巩固知识点。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125/954.html
上一篇: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教育研究 ——评
下一篇:大众写作时代创意写作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