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典诗文接受高师文学文本教学的阐释学观照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有认识性的一面,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文学话语的审美体验。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文本教学如何开展?经典离学生有多远?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这些

文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有认识性的一面,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文学话语的审美体验。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文本教学如何开展?经典离学生有多远?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越来越困惑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的文学教育工作者。本文从文本教学的目标定位着手,结合文本教学的问题,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以经典诗文为例,为文本教学的有效开展做些肤浅的探索。

一、文本教学的意义

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文学文本结构与意义的发现,它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意义生成行为。文学文本教学就是探讨文学接受的教学,它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生形成文本理解。经典诗文往往蕴含着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遍的情感或思想意义而被继承与流传,它是文学教育的中介,是文本教学的重心所在。高师中文专业的核心素养培养、知识文化传授、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成长等都离不开经典诗文文本教学,文本教学也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团活动等的依托所在。

(一)文本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立足之本

文学教育是以经典诗文文本为中心的教育,中文专业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和写作类课程。除语言类课程离文学文本较远外(实际也涉及很多经典诗文),其他课程都是以经典诗文文本分析为依据的,尤其是占专业课程大半壁江山的文学类课程。经典诗文文本是文学史的载体,对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文学运动等文学现象的解说都要回到经典诗文文本。经典诗文文本也是文学理论来源与实践的依据。因此,可以说经典诗文文本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立足之本。如果专业课程教学无涉文本教学,那么这些课程教学就无法开展,就谈不上什么文学教育。

(二)文本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之道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实际上就是非常看重经典诗文文本承载的教育功能,包括德育、美育,以及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专业核心素养教育。高师中文专业的核心素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传授语言文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使之内化为人格与素养,成为合格中文人。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文本教学,即古人所说的“观诗”,需要有足够的经典诗文阅读量,需要文学文本对之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

(三)文本教学是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之台

高师中文专业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教”,文本是这些能力获取的媒介与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经典诗文文本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的纽带。专业能力中“读”是核心,也是基础。所谓“读”就是指文本解读能力、鉴赏分析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专业能力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文本接受训练(古人所说的“说诗”)才能获取,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四)文本教学是学生职业成长的发展之要

文本教学是为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成长“打底色”的教学,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职业发展的前景,因为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从教者,而且是文本解读者,也是文学话语演绎者,更是文本阅读的指导者,而这些身份的根基是文本解读能力;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文本,才能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玩味语文,实现古人所说的“用诗”。

二、文本教学的问题剖析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然而作为根基的文本教学却并不乐观。从接受美学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其核心问题在于现在师范生对经典诗文的接受呈现出浅表化、枯燥化、碎片化和一元化的现象,原因在于我们的文本教学出了问题,这正是我们的困惑——缺失专属于文学文本教学的方法。

(一)重人文熏陶轻鉴赏训练,文本接受浅表化

长期以来,高师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础知识培养,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重要性相比技能训练而言,被无限放大。受此惯性思维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有余,实践训练不足。文学史课程教学偏史而不重文学,文本教学基本上是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的评说。文学理论课程成了“理论课”,而不是“文学课”。即使有文本教学,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浅表滑行,忽略经典诗文的精髓内核。文本接受训练,也只是开些书单,由学生自助阅读,属于“放羊式”教学,学生阅读或仅凭兴趣,或只满足于教师的测试要求。事实证明,没有文本鉴赏训练,学生接受就只能停留于文本所谓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偶像化的人物形象,他们能够获取的仅是他们的阅读经验所限定的东西,既没深度,也没广度。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223/999.html

上一篇:双声与复调对话理论视角下文学教育探析
下一篇:文学史写作的严谨性问题以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