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宋代文学作品中的茶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宋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茶文化发展最隆盛的时期,同时为我们留下百余种茶书,成为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成为后人管窥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现代

我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宋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茶文化发展最隆盛的时期,同时为我们留下百余种茶书,成为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成为后人管窥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现代植物学家考证,我国是世界茶饮的发源地,在世界上是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茶树起源距今大约已有100万年的历史,并且人们早已认识到茶饮与人类健康的重要关系。茶药同源、药食同源[1]、茶食同源三者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并且长期存在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食物的概念和药物的概念是如何区分的?这是人类对于可食用食物的漫长选择而逐步区分的。首先在绝大多数人食用的食物中,有少量毒副作用的可食用食物,即在我国中医中被认为“性平”的食物逐步被定义为食物;其次对于有些可以对人的某些疾病状态产生纠正的作用的食材,即善于利用食物中的偏性达到纠偏为目的食物就被定义为药;而在我国的文化中,能够以偏治偏的东西被人们定义为“毒”。茶在中国作为饮品就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时茶的药用作用在早期医书中就有记载:“久服安心益气”;并且在后期药茶以代茶饮、成品药茶等各种形式出现,使其治疗与保健效果独具一格。

1 茶在文学中的体现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样也流传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和文赋,两者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名人从多方位的视角记载与茶有关的风俗人情、轶闻趣事及优美的诗词和文赋数不胜数,在浮生岁月的古代典籍中成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一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书写了作者李煜的心灵拓展,同样在宋代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茶文化的宏伟篇章,其“诗茶一味”使我们为之倾心。宋代文人以茶为伴,造就了茶诗,茶词到达繁荣时期。宋代上至宫廷,下至市民,把茶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并且“斗茶”在此时期由品到了玩的境界,茶文化已发展到登峰造极时期,一些文人雅士更是把茶与人生、与艺术完美地融入日常,成为一种美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色香味俱全的独步天下特色。饮茶吟诗,天南地北,气氛和乐,茶人的神韵和情操在调身、调心中不断完善与修炼。

1.1 茶诗在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作为诗词大国,茶作为文化载体,给无数的文人墨客带来艺术灵感,茶与诗相得益彰,以茶道悟人生之道,体现了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宋代诗人在茶诗中体悟和追求的就是清醇优雅的生活情操和“雅致”的生活情趣。梅尧臣《次韵和再拜》:“烹新斗硬要咬盏,不同饮酒争画蛇。”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时候,身为御史的符昭远因为不喜欢喝茶,所以就以甘菊茶代之,宋代陶谷《清异录》:“符昭远不喜茶,尝为御史,同列会茶,叹曰:‘饭余嚼佛眼芎,以甘菊汤送之,亦可爽神。’”[3]这里即体现了当时花茶——菊花茶的药用价值。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的诗句中同样记载有与菊花茶相关的内容:“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4]再如姜夔等在宋代的诗文中提及“想得山中无寿酒,但携茶到菊花前”的诗句,将茶作为贺寿之礼,可见茶的价值。如宋代诗人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中提及:“九月九,重阳节。不向东篱赏菊花,只点茱萸茶一啜。”[5]和宋代诗人释了惠《偈颂七十一首》中提及:“重阳佳节到来,瑞岩无可安排。一十二峰黄栗粽,东大洋海茱萸茶。”[5]诗中均提及重阳与茱萸,是当时茱萸和茶的完美结合,并蕴含有“辟恶”的寓意。所以在古人眼里茱萸茶已然不是单一的茶饮了,是赋予茱萸茶更深层次的涵义。

1.2 茶文在文学中的体现 茶饮在宋代有了较大的变革,不仅扩大了茶叶的种植区,而且不断更新了制茶的方法,在这个茶风强盛的时期,各种茶肆林立,处处有茶坊,处处有酒肆,并且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的文人雅士,如蔡襄、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这些文人墨客更是经常举办各种茶宴,为茶饮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中也有记载:“以南东西两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6]宋代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宋徽宗赵佶亲自调配茶饮宴请众臣的情形在《延福宫曲宴记》中就有记录:“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如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说明药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众人的普遍认同。

2 茶的功用

2.1 茶与药的通性 茶文化体味的醇、甘、韵味汲取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道法自然”[7]思想,使茶的清幽雅致之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茶不仅具有除烦、提神清心、生津止渴、解毒等药理功效,同时也起到保健作用,还对提升人格修养有一定的帮助。饮茶可以使人的心境安宁祥和,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茶的味道或苦涩甘爽,或青涩甘醇,或清淡韵暇,可使人在淡淡的甘美中感悟人生,感悟文化的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qikandaodu/2021/0303/1019.html

上一篇:新时代文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以中国现代
下一篇:浅谈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