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名叫塔湾,得名的原因已经无据可查,但多半应该与塔有关,是因塔而得名。
村里原来有一座古塔,古塔就在村子中央,它所在位置地势比周围高出许多。古塔共八层,高大约20米,高高的古塔在周围低矮民房的衬托下,更显得高大壮观。古塔为六角形建筑,每一层都有挑角。古塔根基由青石垫底,塔身用青砖白灰垒成,每层留有一个窗洞,可以容纳一个人向外眺望。古塔年代已久远,外表呈现古铜色,古色古香。塔身的檐层上长有乱草,有的层面还长有小树,有一群被老家人称作“山老鸹”的鸟常常盘旋在古塔周围,夏季就在古塔上做窝繁殖。我们村的古塔与其他地方现存的古塔,在外形用料等都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没有封顶,是一个半截塔。
古塔下边有门洞,进了门洞可以沿着旋转形的台阶拾级而上,一直到达塔顶。古塔一年四季都开放,在我的记忆中,古塔没有人管理,谁都可以爬。离塔不远西北角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寺庙,解放后改成了村里的小学,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小伙伴们爬到塔上去玩。登塔俯视,自己的家园就在脚下,村内街道、房屋能看得清清楚楚;举目远眺,村外的河流,明澈的河水,满坡的庄稼尽收眼底,就连临近的村庄也能看得到,每当这时候,自己的心情就特别畅快,顿时有了长高长大的感觉。村里通电之前,古塔又成了我们村的广播站、宣传塔。村里要开群众大会或召开干部、党员会,村干部就爬到塔上去大声吆喝着通知;上级号召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村里的积极分子、年轻人,会不定时地带着广播筒、广播稿,爬到塔顶上,用广播筒大声地喊。
1972年,公社要修一条硬板渠,公社书记看中了塔上的砖,就派人通知村里的干部,把塔上的砖扒下来,尽快送到修渠工地上去。村里干部觉得塔是我们村的标志和光荣,不想让扒,就跑到公社找书记求情,公社书记质问到:“这塔是姓私还是姓公?”那时候,谁敢说姓私呀!村干部说修硬板渠不是需要砖吗,我们掏钱买砖兑上行不行?公社书记说那不行,兑砖不算数,必须扒塔上的砖,扒塔就是革命。村里干部没办法,没过多久,公社书记就派邻村的人把古塔扒掉了。古塔被扒掉后,村里人很伤心。
从此以后,村里人对塔一直不能忘怀,总觉得村里应该有座塔。村民的这一愿望,在古塔扒掉二十年后得以实现。1992年,全村人集资修建了一座新塔,不过新塔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式进行修建,而是兴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我们村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据记载,我们村的施德生、施玉民、施继恩、施钦典等人,是我县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带领故乡人参军打仗闹革命,村里先后有18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村里人建起了这座新塔。时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阎济民亲笔题写了塔名—“扶沟县塔湾村烈士纪念塔”,并为纪念塔题词:“忆往昔先烈苦战沙场,看今朝后人乐耕田园 ”。革命烈士纪念塔建好后,村里人把烈士的遗骨遗物重新整齐成排地安葬在塔的北侧,分别刻名立碑纪念,并盖了几间房作英烈事迹展览室,栽上松柏常青树,围绕塔圈建成烈士陵园。
如今,我们村的塔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已成为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纪念塔前,缅怀先烈精神,祭奠先烈英魂。(施保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80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