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之十三: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现代前期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原名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号,出生于江户(东京)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少年求学,深受汉文化的陶冶,1881年14岁时曾在东京二松学舍学习汉文。1888年夏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其间曾写了不少汉文诗歌,收入其《木屑录》一书里。1893年,夏目漱石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后,曾从事了7年教育工作。1900年,他又被官派到英国伦敦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其间他体会到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其\"金钱万能\"感到十分厌恶,对所谓的\"西洋文明\"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他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威夫特、奥斯汀、梅瑞狄斯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欢。另外,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收入他后来编成的《文学评论》(1908)和《文学论》(1907)两部专著中。他在英国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对他世界观与文艺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03年,夏目漱石学成回国,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905年在《杜宇》杂志上发表《我是猫》第一章,得到好评,于是将其写成长篇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他也成为全国知名作家。1907年,夏目漱石辞去教职,成为《朝日新闻》的特聘作家,他后来创作的10多部长篇小说就都先在《朝日新闻》连载。1910年,夏目漱石由于不满时政,加之身患重病、爱女夭折,逐渐产生了悲观厌世情绪。如他的汉文五言诗\"大风鸣万木,山雨摇高楼,病骨棱如剑,一灯青欲愁\"。就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不过就在此时,他对社会仍持一种批判态度,曾点名批评高级官员,并拒绝官方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12月9日因病去世,享年49岁。
夏目漱石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一生创作了10多部长篇小说和大批中短篇小说,2500句俳句,208首汉诗,以及大量的书信、日记、散文、评论、讲演稿、回忆录等。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代表作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和社会批判锋芒。其早期作品除长篇小说《我是猫》外,还有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1906)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1906)等。《哥儿》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塑造了一个憨厚正直的教员形象,揭露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黑暗。《旅宿》虽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但也通过主人公想摆脱现实而不可得,曲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夏目漱石中期作品有通过描写男女爱情反映自己道德观念的《虞美人草》(1907),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矿工》(1908),表现男女爱情的三部曲《三四郎》(1909)、《后来的事》(1909)、《门》(1910)等。这部分具有强烈批判性和深刻思想性的作品,在夏目漱石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夏目漱石晚期作品大都以知识分子精神的孤独及其利己主义、忏悔为主题,注重人物心理刻划,但批判锋芒有所削弱。如长篇小说《行人》(1912)、《过了春风时节》(1912)、《心》(1914)、《道草》(1916)等。
夏目漱石是一位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以其思想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品将日本文学推向世界。他的创作追求一种\"法天去欲\"的道义理想境界,其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是对日本明治时期社会生活的揭露与批判,但也有一些具有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继承日本文学中如\"俳谐\"文学的风趣,通俗文学\"落语\"的调侃,古典文学的情调氛围等传统,以及西方文学长于心理描写的有益成份等,形成了其描写细腻,结构完整,讽刺尖锐,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他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长,并说他\"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于1905年开始在《杜宇》杂志上连载,1906年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主要通过教师苦沙弥家所养的一只猫的观感和议论来描写、评判现实生活。这只猫眼睛中看到的是苦沙弥及其家人清贫琐碎的生活;察沙弥等一批崇尚空谈、吟风弄月、滑稽可笑的知识分子;心术不正、残忍歹毒的资本家;以及乐于恶作剧的顽童等,从而揭露抨击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黑暗及资产阶级的丑恶,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正直及其软弱可怜。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80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