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通俗文学名家张恨水的南京情缘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系其笔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安徽潜山人,出生于1895年4月。他于1901年入私塾,1909年接受新式教育,酷爱中国古典文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系其笔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安徽潜山人,出生于1895年4月。他于1901年入私塾,1909年接受新式教育,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亦读西欧文学作品。1913年他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蜚声海内外、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尤以"通俗文学大师""章回言情小说大家"著称于世。在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先后出版了110余部小说,故又有"多产通俗小说作家"之誉。1936年,时年41岁的张恨水来到南京生活,从此与南京结缘,在南京创业,并以南京为背景,从事通俗小说创作,先后创作出了《春明外史》《夜深沉》《魍魉世界》《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纸醉金迷》《金粉世家》《五子登科》《满江红》《热血之花》《大江东去》等长篇小说,在以上所有林林总总小说作品中,与南京有关的、且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应该还数长篇小说《丹凤街》《秦淮世家》和《石头城外》。

深爱古都金陵的六朝烟水气

彼时张恨水就居住在与丹凤街一步之遥的唱经楼。他特别欣赏和垂青旧时南京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甚至说,南京的卖菜翁身上都散发着一股烟水气。正因为他热爱南京这片热土,因而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丹凤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南京人的生活日常,其叙事状物,皆以南京人真实、鲜活的市井生活为蓝本,其中着重描述了他所观察和捕捉到的南京繁华喧嚣的早市:凡逢周日,南京早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喧闹异常。举目望去,"那些勤俭的主妇,或善于烹饪的主妇,穿了半新旧的摩登衣服,挽了精致的小篮子,在来往的箩担堆里撞了走。"俄顷,只见蒸笼盖子被打开了,升腾起一团团热气,"这热气有包子味,有烧卖味,引着人向里挤。"

张恨水笔下生动描摹的那"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旧时南京地摊经济与早市繁华场景,令众多南京读者阅后激活了对旧时光的记忆,因而倍感亲切。"青石板铺的路面,不到一丈五尺宽,两旁店铺的屋檐,只露了一线天空。现代化的商品也袭进了这老街,矮小的店面,加上大玻璃窗,已不调和。而两旁玻璃窗里猩红惨绿的陈列品,再加上屋檐外布制的红白大小市招,人在这里走像卷入颜料堆。"近一个世纪前,吾土吾民便是在如此喧闹繁盛的人间烟火里,张罗一个家庭庸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以及买卖营生,有滋有味、气定神闲地生活着。

那时,踌躇满志的张恨水,时常身着长衫马褂,怀揣小说手稿,从唱经楼踱着小方步去丹凤街的茶社品茶,饶有兴致地欣赏周遭的六朝烟水气。他非常喜爱南京"龙盘虎踞下的秀丽"。是的,旧时南京的清凉古道、城南老巷,处处留下了张恨水的足履屐痕。他闲暇时还特别喜欢去位于城南的夫子庙,那里的青石板积淀着千年的风雨,那里的黛瓦白墙见证了百年世事纷扰,那里静静流淌的秦淮河水,看惯了人间寒暑交替,春秋轮回,炎凉世态。彼时的夫子庙,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此前他曾到访过人迹罕至的位于城西的清凉山。而从清凉山到夫子庙,对他而言真的是从最荒凉、冷寂到最繁华、热闹。尽管千百年来吟咏传播的辞章所描绘的画舫笙歌、秦淮风光朱颜已改,但那高大的楼房铺面以及庙门前满满当当的露天摊,兀自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子客商、芸芸众生。

办报奇才的高光时刻

张恨水不仅是小说创作能手,还是办报高手。就在张恨水小说创作搞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周围的一些同仁好友鼓动他出资办报。此时正跃跃欲试拓展人生的张恨水对此言听计从,豪爽地掏出4000元积蓄,在当时的中正路(位于现今中山南路)租下两幢小洋楼,嗣后又扩展为三幢,并先后购置了四部平版印刷机,铸了几副铅字,《南京人报》 就此在古都金陵横空出世。张恨水出任《南京人报》首任社长,同时兼任副刊《南华经》主任,有时还亲自动手写社评,在古都金陵报界,还曾一度流传过某天报纸版面因故缺稿,张恨水为救急,出口成章写二十行"打油诗",用以报纸"补白"的佳话美谈。其间,他聘著名报人张友鸾任总编辑。仗着两位大腕级的办报巨头张恨水、张友鸾,同仁也很齐心勤力,《南京人报》愈发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发行业绩极报界一时之盛。出版首日,日销量便摸高至份。这在当时人口不足100万,有数十种报纸的南京,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创下了当时报纸日销量的空前纪录,成为张恨水办报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820/563.html

上一篇:教育部推荐,小学生暑假必读8本国际文学经典
下一篇: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