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此女默默无闻, 但她作品却能与《红楼梦》比肩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风景秀美的西湖之畔,现存一座石墙小院,院门口的匾额上有题字“勾山樵舍”。郭沫若先生曾特意来此处题字:“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句山在,伊人不可逢。”其实,这

在风景秀美的西湖之畔,现存一座石墙小院,院门口的匾额上有题字“勾山樵舍”。郭沫若先生曾特意来此处题字:“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句山在,伊人不可逢。”其实,这处院落的名字,取自其中的一座小假山,也就是“勾山”。

凡是看过越剧、淮剧或黄梅戏《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其实,这座勾山小院就曾是清朝女性文学家陈端生的住所。
可以说, 陈端生和她的作品《再生缘》一样,在她生前默默无闻,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初,国学大师陈寅恪偶然发现了陈端生的作品,拜读之后,对陈端生其人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对陈端生的生平进行考察研究,并且,写出一篇关于《再生缘》的论文。陈寅恪觉得《再生缘》中蕴含极大的文学价值,堪称叙事七言中的恢宏巨制,弹词之中无出其右者。

在陈寅恪看来,《再生缘》的文学性丝毫不再杜甫的七言诗之下,与希腊、印度史诗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久远,陈端生的其他作品并未流传下来。郭沫若在听说陈寅恪对《再生缘》大加赞赏后,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好奇,偶然间也翻开了《再生缘》。
没想到,这一翻就一发不可收拾,已年近七十的郭沫若竟有了如十几岁时初读《水浒》、《红楼》时的阅读体验。读完通篇后,郭沫若直夸陈寅恪有眼光,并说:“《再生缘》已经达到了《红楼梦》的高度。”由此看来,两位现代文豪都觉得《再生缘》是一部晚清佳作。
陈端生出身于杭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祖父不但当过顺天府尹,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屡次被朝廷派遣修撰文集。陈端生的父亲则是乾隆年的举人,在山东做一名小官,她的母亲则同样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文采人品俱佳。

可以说,陈端生的家庭是标准的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中陈端生从小便受到熏陶,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受家庭环境影响,加上陈端生自幼聪明勤奋,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落笔写诗,文采极佳。俞蛟曾在其《梦厂杂著》中这样夸陈端生的文采:“云贞淑而多才,擅长笔札,工吟咏”,还说:“陈端生的诗句清和婉转,很多文士才子都不能及。”
与其他才女相比,陈端生的思想并不迂腐,其实,这都是受到其母汪氏的影响。
汪氏是云南人,云南一向远离政治核心,所以,很少受到封建思想的困扰。后来,汪氏嫁到了江南,虽然,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又有非常浓厚的商贾氛围,但是,当地的风气仍是比较开明的。母亲向陈端生传输了比较开明的观念,生于江南的陈端生又感受到轻松的氛围,所以,使她的思维得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发展。

成年后的陈端生开始审视清朝迂腐的传统思想,冲出封建的思想桎梏,畅所欲言,抒发对封建思想的抨击。陈端生之所以会写出《再生缘》这部作品,完全是源自本身崇尚自尊独立的思想,这也使这部作品在百年后的今天,仍让人感到惊世骇俗。
自1735年起,陈端方的祖父便被调到京城做官,陈端生全家也随祖父从江南迁往京城生活。陈端生十八岁时家中亲属大多迁回江南了,只有父亲因为工作关系继续留在京城,陈端生则陪同父亲继续生活在北京。
陈端生空闲的时间较多,家中大部分亲属又返回故乡,所以,十分清静正是潜心写作的绝佳时机。就这样,陈端生开始起草七言律诗《再生缘》,从落笔到写完第三卷,陈端生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第二年五月初,陈端生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写完了《再生缘》的前半部分。

三个月后,陈端生的父亲被朝廷调遣到山东任职,全家人跟随父亲述职,搬到山东登州生活。陈端生的父亲原是京官,所以,在当地享有特殊待遇,生活环境十分优越。加上,登州(现蓬莱)地理位置靠海,宛若仙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端生的写作进入高潮期。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820/567.html

上一篇:【专访】陈平原:过度追求知识渊博而不独立思
下一篇: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北仑研修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