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郑桂华 | 高考文学阅读素养怎么考?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考文学阅读素养测评的探索 --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试题为讨论对象 无论日常生活阅读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文学作品多是颇受欢迎的文本类型。但是在语文测试中,

高考文学阅读素养测评的探索

--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试题为讨论对象

无论日常生活阅读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文学作品多是颇受欢迎的文本类型。但是在语文测试中,它的待遇却往往相反。相对于散文而言,小说的选文、题目命制更难一些,学生作答起来也没有多少把握。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相比,小说阅读的主观性更强、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大,因此,多年来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小说的入选概率总体不高。但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保持了将小说作为文学阅读理解的测试语料。2019年的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便分别选用了一篇小说,这既展示了命题人在挑战文学阅读理解测试方面的勇气,也反映了多年来他们在小说阅读理解命题技巧上的探索和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不过,由于小说自身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国内在小说阅读理解测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因此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小说阅读理解测试如何更多地体现素养导向,也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经验支撑。本文以2019年的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尝试从小说阅读状态、小说文体命题的典型价值两个角度,分析3套试卷在小说阅读理解测试题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深入讨论。

测试情境:从语文阅读到生活阅读

按照教育评价原则,语文测试与语文学习应该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如此才能对后者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就文学作品阅读理解测试而言,这种一致性不仅指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也应该包括阅读过程和阅读状态。

有研究者将阅读状态划分为生活阅读、语文学习阅读和工作阅读等类型。所谓生活阅读,也称语言实践活动中的自然阅读,大体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看报、上网浏览等活动;所谓语文学习阅读,大体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分析课文、学习语言表达规范等活动;所谓工作阅读,大体指学者们为从事专门研究而进行的阅读。当然,中学生的阅读活动一般属于生活阅读和语文学习阅读范畴,本文只讨论这两种阅读状态的差异。

由于人们阅读时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的关注重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以小说读为例,人们阅读一篇小说的行为是嵌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而不是从日常环境中刻意设计出来,起因常常出于偶然。不论是他随手翻到的,还是因为朋友、父母的推荐,一般都没有明确的指向文学水平鉴赏的阅读目的,而阅读过程中的语感建构和审美趣味提升等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促使他阅读下去的动力,主要是看小说能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一般来说,人们会对自己关心的话题、喜欢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感兴趣,而不大会去关心表现手法运用、叙述视角转换、词语推敲等内容。比如,一般读者看《红楼梦》,只会关心多情的宝哥哥跟谁好了,精明的王熙凤下场如何,浮华的贾府最后是什么结局,而不会去注意写林黛玉出场用了什么描写手法,香菱学诗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书名叫《红楼梦》还是叫《石头记》好,等等。可以说,在生活阅读过程中,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小说更多的是一种感情活动,多调用自己的直觉经验,而较少会进行理性分析。语文课程中的学习阅读往往以课堂为学习环境,有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有典型的阅读材料和学科知识支撑,还有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学习阅读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主要取向,最终指向建构起一定的语言图式。与此相应的是,对生活阅读效果的评价也是在生活中实现的,比如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不学诗无以言”,反映的就是古人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而不是专门测试来评价语文学习效果的情况。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阅读与语文学习阅读的分野并不明显,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跟林黛玉学诗的情境就与她们的生活环境几乎完全融为一体。只是到了现代分科制产生以后,语文学习中的传统阅读模式才渐渐被打破,具体表现为语文课程结构的学科化、学习内容的知识化、学习空间的课堂化、学习时间的分课时化等,这使得语文学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生活阅读的一端,而渐渐偏向语文学习阅读这一端。这学习偏向自然也深深影响了语文测试尤其高考这种大规模终结性测试。受考场环境和书面测试形式等限制,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往往是将一篇文字作为孤立的阅读对象,要学生回答的问题缺乏真实的情境,对文本做局部分析多而整体把握少;零碎的语言品味多而整体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少;指向文本理解的多而指向反思自我和联系社会生活的少。不少小说阅读题目对为什么要学生去读这篇文章、读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等,没有做必要的思考和设计,测试内容与言语实践缺少联系。比如阅读材料的题目是《鞋》,仍旧设计“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的试题;又如,材料中已经告诉学生某段文字是小说的“后记”,考题却还要学生回答“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为考试而出的考题,往往会为那些无多大价值的套路化应试技巧留下空间,不利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910/634.html

上一篇:2019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丨年度图书奖作品欣赏
下一篇:文学积累|《寄小读者》故事简介+好词+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