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记者? 闫利鹏/摄
“小溪坐在一堆高高的柴捆上,仰头望着深邃的天空中一颗灰白的小星星,直到它悄悄地融入渐渐明亮起来的晨光里。晨光在天地之间施展着魔法……”走进儿童文学作家、《小溪流》杂志执行主编邓湘子的工作室,茶几上他的新著《女孩小溪之歌》引人注目。
在这部小说中,邓湘子讲述了女孩小溪在物资匮乏年代里的人生际遇和成长故事。颇有新意的是,“酸麻管”“苦艾菜”“红南瓜”“鱼腥草”“辣蓼花”“酸柿子”,这些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日常植蔬,成为了该书每个章节的名称。
“我是一个业余作家,主业是编少儿期刊。”邓湘子笑着介绍自己。
然而,就是这位从邵阳绥宁大山深处走出的作家,其作品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第四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等。
文如其名。邓湘子说,自己的文学创作离不开那片曾经养育他的土地。“湘西南的山野适合植物的生长,我的小说也是有生命的,它的根就在湘西南的山野里。”
01
女儿打开儿童文学世界之门
笑容和煦,举止儒雅。邓湘子放下黑色的双肩包,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回忆起自己与儿童文学的缘分,直感慨很是奇妙。
“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儿童读物,小学和中学也没有读过儿童文学。”邓湘子笑言,自己大学读的是师范类中文专业。虽然当时深谙议论文的“套路”,但对记叙文没感觉。
年轻时的邓湘子
1984年,大学毕业的邓湘子回到家乡绥宁县做了语文老师,这份职业促使他开始办诗刊,和学生一起进行文学创作。“普通话不好,加之对写作不自信,教师生涯之初十分艰难。”邓湘子回忆。
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邓湘子边阅读,边练习写作,他常常去学校对面的一家书店淘书。每周还用毛笔抄写《古文笔法百篇》中的一篇文章,如《严子陵祠堂记》《种树郭橐驼传》之类,贴在宿舍墙壁上熟读。自己的习作也会贴在教室黑板上,与学生们一起交流。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湘子了解到学校所在地武阳镇,曾是抗日战争后期湘西会战的主战场之一,而这段历史却被人遗忘。于是,他围绕这个题材,写了一篇散文《蓼源园记》。几个月后,文章被正式发表,这让邓湘子倍受鼓舞。
邓湘子女儿写给小读者的信
邓湘子与儿童文学的结缘,却是因为自己的女儿。
初为人父的邓湘子,决定找些关于儿童的书来看看。在那个书店里,他陆续淘了两本书,一本是席慕蓉的《画出心中的彩虹》,另一本则是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在书中提到,为了研究儿童心理,他会给孩子们写观察日记。这个做法启发了我,我决定也给女儿写成长笔记。”从女儿出生到5岁间,邓湘子写下了10万余字的成长记录。这为他后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年春天,一只蜻蜓飞进了邓湘子的家中,停驻在台灯的灯罩上,等到晚上睡觉时,两岁的女儿却不让他关灯。“一番询问后我才得知,白天时我曾告诉女儿,天气太冷,蜻蜓的翅膀被冻得打不开,台灯上面很暖和,蜻蜓要在这里取暖。”
“爸爸,不要关灯,蜻蜓会冻死的。”女儿天真的言语,打动了邓湘子,他将这件趣事写成了一篇儿童故事《幸运的小蜻蜓》,寄给了上海的一家报纸。不久后,这篇故事被发表出来了。
自此之后,邓湘子的作品陆陆续续在《小溪流》《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少儿杂志上发表,他由此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1993年,恰逢湖南教育报刊社创办《小学生导刊》,发表过多篇作品的他顺利考入该社,成为一名编辑。几年后,邓湘子当上了《小学生导刊》主编。
02
笔下有真实的山野童趣
“女儿把儿童文学带到了我的生命中,而湘西南的山野滋养了我的儿童小说。”谈及笔下的儿童文学世界时,邓湘子表现得如同孩子般纯真。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91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