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从事曲艺表演四十余年。
“俗话说,医者仁心,这句话流传了几百年。只要有好心,他肯定有好运。等好运来了,一准把您吓一跳……”身着一套唐装、手持一把折扇,刘昭张嘴就来的评书段子,合辙押韵的台词,搭配跌宕起伏的剧情设定,让台下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这是他带着今年创作的评书作品《为民服务》,在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的其中一帧镜头。当时的他,没想到这份作品最终夺得“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从事曲艺表演四十余年,参评了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最终能拿到这个中国曲艺界文学奖的最高奖,满足了!”
这次获奖,对于兼具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罗湖区曲艺家协会主席、罗湖区政协委员等身份的刘昭来说,也是个惊喜。“知道我获奖的消息后,身边不少年轻人说‘我们也要学曲艺’,忒棒了,要的就是这感觉!”他认为,获奖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认识曲艺、学习这门传统表演艺术。
将北方传统曲艺表演方式
调整成深圳听众喜欢的风格
对出身于艺术门第的刘昭来说,曲艺能成为相伴一生的事业,是一种天然的缘分。父亲是京剧演员,母亲是琵琶演奏者,加上自幼生活在剧团里,耳濡目染之下,刘昭的曲艺表演兴趣便如此培养起来。
为了接受正统的曲艺教育,1986年,刘昭考上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现改名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作为该校首批学生,在校期间,他主修评书,辅修快板和相声。“我还曾先后向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快板表演艺术家张长来、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学艺,慢慢地就形成自己的曲艺表演思路。”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深圳,看到说本地粤语和全国不同地方方言的人可以和谐交流,就觉得“在这里表演曲艺,有发展空间”。起初,他表演的是字正腔圆的京片子相声、快板和评书,加上偏快的演说语速,不少深圳听众表示“听不懂”。
多年来,先后在深圳茶馆、锦绣中华民俗村演出的他,通过日常观察,逐渐了解到广东语言特点,并将在北方地区流行的曲艺表演方式稍作调整,变成深圳听众喜欢的风格。“演说速度放慢点、肢体语言设计得更丰富一些、用标准的普通话表演,大家听懂了、捕捉到笑点了,就愿意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带亲朋好友过来。”
平时一天就写好一个脚本
获奖作品用近2个月完成
“这座药店开遍了北京四九城,开遍了神州大地,这么跟您说吧,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咱们中国的同仁堂!”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决赛现场,随着刘昭话音一落,他的右手“啪”地一下打开折扇、左手竖起大拇指,台下随即响起了掌声。
刘昭介绍称,评书《为民服务》反映的是同仁堂历史和其创始人的一段救人传奇故事。“虽然这是一段传奇故事,但借物思人、借古喻今,作品实质是为了点赞医生们的高尚医德。”他说道,希望以此致敬所有在疫情期间为生命奔跑的医护人员。
“往常写一个脚本,一天时间基本足够。”刘昭表示,评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即兴表演的特色比较明显。在确定一个话题后,用很短的时间在脑海里想好思路,在外出遛弯时一边叨叨一边用录音机录下,回家再根据录音整理文字,是他长期以来的创作习惯。基本上,他可以在当天完成脚本创作后,第二天就登台演出。“思路清晰、创作速度快,这是我比较自豪的一个优势。”
但这次参评的评书作品《为民服务》,刘昭花了近2个月来撰写。“这个作品设计的初衷,不仅是向听众讲历史故事,还要用听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自然贴合地融进作品里,传递社会正能量。其间,我一边整理新闻报道一边创作,前前后后修改了好几版。”
曲艺界的“终身成就奖”
给自己一份50岁的生日礼物
让刘昭反复琢磨作品的动力,还来自于对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期待。直到4月提交作品那刻,他和往年一样,都会在心里默念一句:“今年应该可以得牡丹奖吧?”与此同时,一丝忐忑的情绪也忍不住泛上心头。
由于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参评3期赛事的刘昭,最高获得奖项仅止步于二等奖。“对于曲艺家来说,‘中国曲艺牡丹奖’意味着国内曲艺界的‘终身成就奖’。我从小学曲艺,多年来一直干这行,今年我50岁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为曲艺事业奋斗了大半生,还是挺期待赢得这个奖的,给自己一份50岁的生日礼物。”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924/682.html
上一篇:文学社成立致辞
下一篇:杨慎,年纪轻轻状元及第,文学成就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