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公孙弘的籍贯当为今淄博市淄川区。其第二次参加贤良文学对策的时间应为元光五年(前130)。公孙弘被武帝由太常下第擢为举首,是因为其《举贤良文学对策》释“术”为“智”,论述了“术”与儒学诸范畴的关系,使统治者对权术的政治、心理需求获得了一种理论正义;把儒家义理人情融入汉代法治之中,促成了律法儒学化。该文深受齐地文化影响,体现出融创变通、服务当下、崇尚谋略议论的齐地文化品格。其文本立意与书写具有突破性、创新性;敢于打破策问限制,论题设计比较大胆新颖;结构鲜明,思路缜密,善用对偶手法,偶散结合。文风简约明切、冷静沉实。该文风的形成与汉代文书行政制度要求以及文吏职业特点密切相关,反映了汉代散文发展的新倾向。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是西汉重要人物,在当时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他登上历史舞台与其第二次参加贤良文学选拔密切相关,并藉《举贤良文学对策》一文脱颖而出。该文可谓汉代政论文中的经典,被誉为“前代之明范”。目前学界对公孙弘及其文章的关注尚少,有一些问题需要考察。其中,厘清籍贯问题有助于把握作者所处的文化区域,探知区域文化传统对文章创作的影响;辨析作品的创作年代,能够为我们把握文本书写提供精准的时间坐标;在这一时间坐标下,《举贤良文学对策》面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问题,究竟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与主张,从而使公孙弘由“太常下第”变为武帝擢拔的贤良“举首”;在汉代散文发展过程中,该文又具有怎样的创作特征与意义。基于这些思考,本文拟就公孙弘的籍贯、第二次对策时间、《举贤良文学对策》的政治文化意义、齐地文化传统与该文的创作特征、风格及其文学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加强我们对其人、其文的了解。
一 、公孙弘的籍贯问题
据《史记》本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汉书》本传云:“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可知,两部史籍对公孙弘籍贯的记载本来比较明确。但自唐代开始,一些学者对此点产生了怀疑。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薛县属鲁国,汉置菑川国,后割入齐也。”张守节《正义》云:“表云菑川国,文帝分齐置,都剧。《括地志》云:‘故剧地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地理志》云薛县属鲁国。’按:薛与剧隔兖州及太山,未详。”二人开始辨析“薛”地所属,从而引发了公孙弘的籍贯问题。其后,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进一步指出:“今考《儒林传》言:‘薛人公孙弘。’是弘审为薛人,上言齐菑川者误耳。”司马贞、张守节治学严谨,顾炎武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影响颇大。他们的辨析致使公孙弘籍贯问题出现了分歧,导致了今人“滕县南”(即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北、滕县南)一说的产生。
这一说法是值得怀疑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该“薛”地的归属问题。薛的历史颇为悠久,为方便辨析,暂且以“古薛”称之。据《通志·氏族略》:“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周显王46年(前323),任姓薛国为齐所灭,田婴、田文父子相继封于该地。秦灭齐,设薛郡。汉高祖六年(前201),薛郡属刘交之楚国。吕后六年(前182),楚之薛郡被分于鲁国,以封外孙张偃。吕氏败后,鲁国除,薛郡又归属楚国。景帝三年(前154),为打击诸侯王特别是楚王刘戊势力,以薛郡置鲁国,徙淮阳王刘余为鲁共王。从此,古薛归属于鲁一直延续到西汉末期。《汉书·地理志》载:“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县六:鲁,伯禽所封。户五万二千。有铁官。……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可以说,整个西汉时期,古薛从未有划入齐地的史实。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割入齐”之说,不知何据。若某人籍贯为薛地,当书“鲁国薛人”。如《汉书·儒林传》:“颜安乐字公孙,鲁国薛人,眭孟姊子也。”因此,公孙弘的籍贯不可能是鲁国的古薛。
其次,为选拔人才,探求治国方略,自文帝时,汉代开启了贤良文学一科的选拔。如,文帝前十五年(前165),“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地震,诏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永光二年,以日食诏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建武)七年四月,诏曰:“……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按照制度规定,各郡国均有举荐贤良的职责与权力。公孙弘曾两次参加武帝时期的贤良选拔,推荐郡国为菑川。若公孙弘为古薛人,当由鲁国而非菑川国举荐。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0927/694.html
上一篇:动态丨文学观照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褚兢作品书
下一篇:叶文玲: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