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路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获奖。
她的获奖理由是: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她清晰无误的诗意的声音、带着朴素的美,使个体存在带有了普遍性。)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都很青睐诗歌。1901年所颁发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便授予了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理由是他的诗歌,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主义、完美的艺术、难得的心灵与智慧的结合。
而回顾近10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10位获奖者中有3位都是诗人,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高了。
或许说明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诗歌,甚至比以往的任何一个年代都需要诗歌的慰藉。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近10年来获奖的3位诗人:
路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家庭,她的成长并不顺利,高二辍学,之后长期被抑郁症、厌食症、失眠症困扰,或许正是痛苦给了她过于常人的感悟力,让她能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同时也唤醒了读者们已经麻木的对生活的感知。
她写城市黎明的夜雨:
她写闪耀而又孤独的夏天:
1968年路易丝·格丽克出版了首部诗集《头生子》,至今她已经著有12本诗集和一本随笔集,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的各种诗歌奖项。
鲍勃·迪伦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歌手、音乐人,其实他还是艺术家和作家,他通过如诗般的歌词,令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旋律成为同等重要的部分。
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鲍勃·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的巨大影响还一直在持续。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的理由是“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是瑞典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心理学家和翻译家。他著有诗集十余卷,并被翻译成三十多国的文字。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终生只用诗歌这一种文体进行创作,并被誉为“隐喻大师”,他的作品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短小精炼通透,他的作品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诗人。诺贝尔奖给出的获奖理由是:“经过他那简练、通透的意向,我们得以用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世界。”
来感受一下他的诗句:
再往前追溯,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诗人,就是20多年前的1996年了。那一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波兰诗人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她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2012年在中国出版,一时间成为国内读者的至爱诗集,畅销一时,还掀起了一股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这十年,是世界飞速发展得让人有点晕的十年。世界逐渐被科技、消费、娱乐包围,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的失落,言语的贫乏,还有与日俱增的焦虑、孤独、疏离。
这十年,诗人们不写诗了,大家也不读诗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就像今天的热门金曲一样火,在北京大学,诗人骆一禾、海子和西川所就读的中文、法律和西语系,分别拥有自己的诗歌刊物《启明星》、《晨钟》和《缪斯》。
然而,这个梦一般的时代很快结束了。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两个多月后,为处理海子身后事心力交瘁的骆一禾,也因脑出血忽然倒地,十八天后不治身亡。
活着的诗人们也不再写诗,多多当了教授,芒克开始画画,舒婷和北岛最新的作品都是散文。
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常常被用来谈论二战以后诗歌的处境,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总是会听到“写诗有什么用”的质疑声。
正如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所说,
可是,我们今天阅读李白的诗,没有受到教育吗?阅读屈原、杜甫的诗,没有获得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吗?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1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