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五岁时就浸润在莎士比亚戏剧片段中的女孩,在她77岁时迎来了属于她的时代。露易丝·格丽克笔下洗尽铅华的诗意打动了诺奖评委,也让文学界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诗人”和女性作家。
文 / 编 Kate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时,露易丝·格丽克迎来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一头银发的她站在领奖台上,从评委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奖杯,布满皱纹的眼角难掩笑意。
从10岁开始,她就梦想成为诗人。六十七年的漫长岁月,凭着对诗歌的热爱和笔耕不辍的坚持,格丽克不但实现了儿时的心愿,还带着她的诗走向了世界舞台。
诺奖评委们给的授奖词称:她无可挑剔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生存变得普遍化。
也许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格丽克的名字是陌生的。事实上,在今年的文学奖揭晓前,她的作品在海外读者中也属于小众范畴。与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我国作家残雪、余华等热门候选人相比,格丽克并不出众。因而,连她自己也没料到会出现获奖的一幕。
不同于拥有完整叙事脉络和故事的小说和戏剧在诺奖史上的辉煌,凭借诗歌获奖的得主凤毛麟角。但格丽克的出现,像一道光,冲破了“诗人已死”的魔咒,为“诗人”重新正名。
这名在77岁高龄收获诺奖桂冠的女诗人,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她的过往又如何影响着她的创作?
01
出身文艺世家 十岁立志成为诗人
格丽克与诗歌的结缘,其实早在儿时就已萌芽。1943年春天,在纽约长岛一个匈牙利犹太人家庭,小格丽克出生了。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让她在三岁时已对希腊神话烂熟于心,年仅四五岁就浸润在诗歌的世界里。
在格丽克的记忆中,她的奶奶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诗集。受到家人的影响,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威廉·布莱克的诗和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的选段;后来又陆续接触了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诗,感受到诗歌中所蕴藏的无限魅力。
格丽克的父母也十分鼓励她写作,还会对她笔下稚嫩的诗作进行点评。幼时的她已展露出在写诗上的天赋与灵气,在五六岁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
如果猫咪喜欢煎牛骨/而小狗把牛奶吸干净/如果大象在镇上散步/都披着精致的丝绸/如果知更鸟滑行/它们滑下,哇哇大叫/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么人们会在何处?
格丽克的母亲是她的忠实读者。这名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也是名副其实的文艺爱好者,她尊重女儿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天赋,并予以悉心教育。
在家人的熏陶与鼓励下,格丽克对诗歌的热爱与日俱增,并在喜欢的绘画与文学创作之间选择了后者,“从十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她说。
然而,在格丽克的回忆中,她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与母亲的关系并不融洽。在她眼中,彼时的母亲更像一个“法官”,总是在试图审视和挖掘她和妹妹身上的文艺潜质,而且她认为母亲在艺术上的鉴赏力十分有限。
反倒是她的父亲,丹尼尔·格丽克,一个年轻时渴望成为作家,但最终因现实原因投身商界的男人,给她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尽管未能实现曾经的作家梦,但丹尼尔心中丝毫没有减少对文学的热情,并不厌其烦地向女儿讲述关于圣女贞德如何以超出常人的毅力磨砺心智的故事。即使在若干年后,格丽克心中仍保有最初对圣女贞德的崇敬之意。
02
饱受厌食症困扰
两次辍学和失败婚姻的洗礼
也许是印证了那句古老的名言“每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有过极其痛苦而残酷的人生”,格丽克的成长同样伴随着失去和痛苦。
高中时,她曾效法圣女贞德的苦行,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从而导致她患上了厌食症,身心饱受煎熬,最终不得不退学接受心理治疗。
然而,当她后来治愈后重新回看这段经历时,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感激,她说,“患上厌食症对我来说是一段重要的经历,饥饿感帮助我控制了贪欲,对于获得一个独立的自我,是大有帮助的”。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1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