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诗神苏轼在文学上被称为全才,是否与家族的基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语:诗神苏轼在文学上被称为全才,是否与家族的基因教育相关? 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全才,“三苏”能够一同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山苏氏人才辈出,不可谓不与苏氏家族之基

导语:诗神苏轼在文学上被称为全才,是否与家族的基因教育相关?
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全才,“三苏”能够一同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山苏氏人才辈出,不可谓不与苏氏家族之基因相关。

苏氏家族在中国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最早起源于颛顼帝,历经各朝而延续至今,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细数苏氏家族之才子能人,如西周时期的苏忿生,战国时期的苏秦,北宋三苏,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宰相苏颂等等都是苏氏一族的杰出人物。苏氏一族发展至唐末形成了三支:蜀派、闽派、眉山派。苏轼一支属眉山派。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有载:“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

此言苏味道因至眉州任职,留有一子在眉州,故有了眉山一支。在眉山一支的苏氏子弟中,也是人才辈出,自苏序起七世内,举进士、入仕途者颇多。二世中,苏洵之兄苏涣举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进士,任利州提刑。三世中,苏轼、苏辙兄弟同举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进士,入制科。苏轼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学士,苏辙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职。四世中,苏千能、苏千秋、苏千钧皆曾为官,苏逈任泸州令、普州岳安慰。五世中,苏元老举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进士,任广都簿、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等。七世中,苏栘、苏杞皆任将仕郎。除入仕途者,苏轼之子,苏过,深得其父之传,时人称为小坡,诗词赋文书画样样精通,撰有《斜川集》二十卷。苏迈之子苏符,苏辙之子苏远皆擅书法,时与苏过同称“苏氏三虎”,眉山苏氏之人才辈出可见一斑。一族之人多有才者,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家族基因之作用。此处所论基因特指后天形成的家族传统,本段重点论述影响苏轼的家族基因。

首先,眉山苏氏一族家教甚严,对族人品行要求高,奠定了品性基础。根据苏洵《族谱后录下篇》的记载,苏氏一族的祖辈皆具有美好的品德。苏轼祖父苏序,祖父苏序时常为善,乐善好施而不欲人知的行为,比之隐士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苏序之意是,不施舍别人,恐他人惦记牟取,不如自己主动施舍,还能换取好名望。苏序对金钱无贪婪之心,为人之慷慨亦非常人能比,乡人多有称颂,故苏轼自幼受此熏陶,多有人言东坡最像祖父。人谓东坡“无一事不快乐”,东坡论其祖父幼疏达不羁,祖孙二人皆是旷达不羁,当是遗传了苏序之基因,其乐观亦当源之此处。

苏序交友无分贵贱,不难联想到苏轼的交友,用他对子由说的话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与苏洵对苏序之印象相合。正因为祖辈的德行为后辈树立了榜样作用,也是对后辈的严格要求,品行不容有失,方可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苏序乐观旷达的基因遗传给了苏轼,也成为了苏轼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源泉。

其次,眉山苏氏崇尚读书,族人皆须读书,族人皆好读书,奠定了学识基础。苏洵认为“读是(指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读书,能够做到对内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对外小可治家、大可治国,目的便达到了。《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言修身方能固本,本固则末可治。然眉山苏氏一族起初并不好读书,后能形成好读书之风起当归功于苏序。北宋建国之初“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但宋代“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时代,苏序深谙此理,故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君(苏序)独教其子涣(苏序次子,苏洵之兄)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皆备。”

苏序为培养儿子读书购买了大量的书,终于次子苏涣如愿考中进士。苏涣的成功带动了当地风俗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入仕为官。因苏涣中进士,在当时的眉山是敢为人先,故“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皆叹,观者塞途。”受到了乡里的夸赞和祝贺,为苏氏一族光耀了门楣。在家族和个人的荣誉感驱使下,眉山之人开始转变对于入仕的态度。作为大伯,对于苏轼的影响较之外人更为深远。自此,“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眉山苏氏一族的子孙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因此,苏轼自幼好读书,也是受到前辈之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不得不说,自祖上起代代积累,流传下来的优良基因一方面通过生物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家族教育的方式,传播到每一代子孙身上。苏轼的文学基因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家族基因中生发得更为强大和多彩。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19/791.html

上一篇:王安石在教育与文学方面的成就
下一篇: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河南洛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