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关于文学的“边缘化”与经典性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文学的“边缘化”与经典性 --李俊国先生专访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俊国先生来到万松浦书院进行访问交流,并接受了万松浦书院网站的采访。 采访者:万松浦书

关于文学的“边缘化”与经典性

--李俊国先生专访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俊国先生来到万松浦书院进行访问交流,并接受了万松浦书院网站的采访。

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海林(以下简称海)

受访者:李俊国(以下简称李)

海:您曾提出:“正常时代的文学就该边缘化,文学只有逐步边缘化才能回归文学本体,实现文学自身的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

李:这是建立在正常社会的想像性和可能性的一个前提,那就是因为文学与人同在的,又构成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在正常化年代,我们的当务之急需要调整文学中心化观念。文学中心化观念形成与存在的前提,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文学的认知和理解限于战争时期,建国时代,经济与政治的转型与变革的需要。文学在特定的时代,可以说在长达150年左右的时间,我经常说一个半世纪,我们的文学充当了社会公共空间的中心地位、中心角色和核心功能,这当然具有历史的逻辑的合理性。但是做为文学与人类相伴生的一种文学行为来看,文学中心化观念又遮蔽了文学的本体性。

文学的本体性,是指人不断的用文学“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马克思曾经总结概括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这个我们大家都明白,我们认知宏观,我们探讨微观,由自然、社会、宇宙、物质所构成的无穷的宇宙现象和自然现象。第二种是宗教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区别于科学的,同时也有别于宗教的。

什么是文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与科学的自然性发现所相似的是对我们存在性方式的发现及其对我们人自身(人性与命运)的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在这个前提下,文学应该是社会公共空间边缘处的存在。因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等,已是人与社会的“共名”式知识,经验--文学就是要超越一切“共名”的知识经验,“发现”人,社会存在,美学形式的“未知”的东西。要“发现”这些“未知”,文学,只能存在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边缘”。只有在边缘,文学才能有新的发现。,对于人的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被政治和法律等遮蔽的某些新的空间、新的疆域的发现。

文学的发现至少有三个层面:一,社会存在性的发现。包括历史,历史也是一种存在。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的意义,它不断地勘探历史某些复杂的地方,秘密的地方,用以纠正我们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二,人性的发现。做为历史和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一个无穷性复杂的存在,跟宇宙一样。所以科学的目标是自然和物质世界,文学和美学的目标是人自身的世界。我们经常说劳动人民,我们都属于劳动者,我们自我发现了我们的勤劳,我们的坚忍。发现了母亲形象的,仁慈、博爱、付出,但这仅仅是母亲形象的内涵吗?所以张爱玲的创作一出来,我们就发现母亲的狠毒、自私、刁钻、泼辣,所以她改变了我们对于母亲形象的某些认知,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除此之外,还有包括爱情,情爱的温馨、情爱的琴瑟和谐、情爱的战争,所以为什么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说爱情是两性之间永远的搏斗,所以我曾经引用过苏童的一句话:“我的写作永远在打开人性的褶皱的地方。”第三个层面的发现是美学经验与话语形式的发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表达的符号,对这种叙述、记录、抒情、语义表达以及发现美的方式及其功能及其技巧,也是一种发现。像残雪,小说家残雪,所表达的孤独的语义系统,这样来看的话,文学只有在边缘处才接近未知,文学在中心是已知的,边缘是已知和未知的临界点,所以不断的边缘就不断地开拓。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不是贬低了文学的作用,恰好是抬高了文学的作用。这也回答了在经济改革时代,在文学所谓“边缘化”时代,在高技术资本运行时代,在商品和市场主义时代,文学依然是永葆青春的。

海:您曾说过:“大学之前的学习是简单知识的重复,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不是流氓就是奴隶。”为什么会这么说?您如何看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019/793.html

上一篇: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河南洛阳公
下一篇:女性写作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当代中国文学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