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场》栏目
由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 ?为《文学现场》栏目题词:文学照亮人生。
一个人的驰骋
□廉晓蕾
人与人的相识,该是一种怎样神奇的缘分呢?
大学时期读中文系,隔壁是市图书馆,于是办了借书卡,周六周日别人逛街休闲之时,我独自泡在图书馆中读书读报,年轻的我多的是空余的时间和不熄的热情,长篇小说一星期能读好几部,一目十行绝对是看家本领,读书可以从书中体悟人生顺便加强专业学习,最不济也能打发多余的时间,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彼时衣食无忧空余时间一大把的我是真闲,闲到读小说之外读文学评论,读着读着,竟然喜欢上了雷达、谢友顺的评论,看着看着入了迷,好处便是毕业时写论文胸有成竹,别人急着找资料收藏挤牙膏似的写,我把杰克?伦敦与德莱塞做了个对比轻松过关,说起来真得感谢那段无聊寂寞的岁月,书果然没有白读的。
二十前网络不是很发达,也没有那么多公众号,读报是信息来源的最正规渠道。那时五毛钱一份的《齐鲁晚报》街头火爆热卖,在山东地区坐车乘务员都是这样问乘客:“有没有需要零食、饮料、《齐鲁晚报》的?”我对看报的热情比看小说低点,但《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常规报纸我也走马观花地看看,很多报纸我只看标题,唯一细看并喜欢的是各大报纸的副刊,喜欢副刊上的那些文学作品。因为常看《济宁日报》,所以深深记得李木生老师的名字。
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我在本系也算是表现不错。先是开学第一节写作课老师当众朗读我的作文,后来我给《现代教育》投稿发表了一篇文章,杂志社寄来60元钱稿费和两本样刊,一时之间名利双收。稿费自然是同宿舍的好友一块以吃零食的方式庆祝没了,后遗症是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我写了一篇散文还有一首诗歌投给了《济宁日报》,令人惊奇的是居然收到了20元钱稿费,没有给我寄样报,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发表的到底是诗歌还是散文。我打着找样刊的名义去了趟报社,本意是想看看熟悉已久的李木生老师长啥样,可惜没见到,只见到了一个漂亮优雅的女编辑。
后来我毕业了,走上教师岗位。网络开始发达,我也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到李木生老师的文章,见之如遇故人,心生欢喜。有一次和朋友聚餐,谈及读书,他说上大学时常读李木生老师的文章,我说我也是,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两人的心理距离。因为同读一个人的文章,便都是这个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亦是朋友,读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有时因为一本书,天涯变咫尺,这种幸福而微妙的感觉,也许和球迷与球迷之间的关系类似,因为有共同喜欢的人,所以有共同语言,能产生情感共鸣。
真正见了李木生老师一面,是在一次文学活动上,可惜的是,我见到了向往已久的作者,但他却看不到我,因为我在观众席。我就那样静静的看着他教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如何写作,他是那样的虔诚,孩子们年龄小,他并不介意,依旧认真讲,把孩子们当成和他一样平等的人来讲,那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令人感动。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我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看到下面的小皮孩,有时不认真或乱一点,我就有种想教训他们的冲动。反观李老师,难得那么有耐心,有风度,极为认真地为孩子们讲解写作,他不因孩子小就轻视他一丝一毫,他尽量选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语言去讲那些高深玄奥的写作技巧,教给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的本领,那一刻我觉得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后来,电视台的一个女主持人临时发挥当起了现场主持,给李木生老师和孩子的交流互动架起了桥梁,公开课结束后,李老师向她真诚的致谢,那一刻,我觉得我应该跟着他学习如何做人。
一个人,他的才气驰骋于文字间,妙笔生花,这固然值得敬佩,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心中有大爱,有谦让,有敬畏,他对人对事,有着天地般宽广的胸怀。古人云有大境界者乃有大文章,诚然如此。世间的任何东西,小到一颗石子沙粒,他都会发现它存在的意义,它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读他的散文,心地干净,灵魂充盈,他以笔为剑,用铮铮铁骨荡涤世间污浊,剩下的,唯有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美好。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0/1112/901.html
上一篇:创新是网络文学赢得未来的引擎
下一篇:短评|为美丽中国创作更多生态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