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是一本言辞华丽,文学鉴赏价值极高的小说,却因为题材涉及伦理,太过敏感,最初美国的出版商都不敢出,由法国一家情色书籍出版商将其问世。
后来此书再流通回美国时,一下子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还被评为“二战后影响世界的一百部小说之一”,并两次被拍成电影。
作者纳博科夫出生在俄国,曾在剑桥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来移居美国任教,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曾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25堂文学解剖课》的作者,美国新闻媒体界有名的写作导师克拉克曾表达对《洛丽塔》的震惊,“出生在俄国、精通法语的纳博科夫,竟然能写出这么华丽、抒情的书面英语”,“这本小说,就是一个语言游乐场”,很值得学习。
一、《洛丽塔》不伦之恋背后的心理创伤
虽然这本书既畅销,又有学术地位,但终究因为敏感的内容,让洛丽塔(Lolita)这个名字从美国社会消失,父母不愿给女儿取这个名字。这也可以理解,就像中国父母不会给女孩取名“潘金莲”一样。但它衍化出来的名字萝莉(Loli),却成为可爱女生的代名词。
男主人公亨伯特是多国混血,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学识渊博的教授,却有严重的恋童癖,甚至几次进入精神病院治疗,依然无能为力,这背后有他少年时的辛酸故事。
13岁时,他与一位同龄少女有过一段纯美青涩的初恋,那个女孩却因伤寒而夭折,那一年他痛失自己的爱人。直到中年,他心里始终住着一个13岁的少年,永远爱着他的初恋,因此他只爱慕花季少女。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始终未能从早期的情感创伤中走出来,与现实世界处于疏离的状态,因此,虽然他像成年人一样结婚、离婚,却无法与成年女性建立深度的感情。
偶然机会,他遇到了12岁的洛丽塔和她的妈妈,并为洛丽塔的青春气息感到疯狂,最后,他不惜答应她母亲的婚,以便能留在洛丽塔的身边,成为她的继父。
婚后,洛丽塔妈妈看到了亨伯特的日记,明白了他对女儿的企图,于是羞愤交加地写信给他,却在寄信的路上死于车祸。
从此,亨伯特以继父的身份占有了洛丽塔,他一边真诚地爱她、悉心地照顾她,一边限制她与人交往,威胁和控制她与自己过逃亡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两年,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病态的执念,他真正爱的,并不是洛丽塔,而是投射到她身上的初恋少女。
洛丽塔最终厌倦了这份关系,在一个色情剧作家的诱惑下逃走。三年后,亨伯特收到了她的来信,已婚并怀孕,需要他的资助。他来到她身边,慷慨地把钱给她,却枪杀了当年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
最后,亨伯特因病死于狱中,洛丽塔也难产而死,这段不伦之恋以悲剧落幕。
二、《洛丽塔》经典的创作密码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曾经建议:要想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大量地阅读经典名著,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学会欣赏之后才会创作,没有哪个作家没有鉴赏力就能创作。
当我们看到这本唯美的小说时,一边享受其中,一边会感叹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作为外行的我们,常常只能看热闹,不明就里。
克拉克在《25堂文学解剖课》一书中,介绍了X射线阅读法,逐层破译了《洛丽塔》的写作密码,拆解其中的巧妙机关,并指出了学习纳博科夫写作的四个方向。
克拉克通过分析《洛丽塔》中大量运用齿擦音、齿间音和流音,让文字读起来如音乐般带着美感。
中国文化中的诗歌、戏曲,都是非常讲究押韵和平仄的,在写作中,找到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感,会让文学创作瞬间提升一个层次。
作者甚至提到了美国的说唱歌手,都是押韵和节奏感的高手,在中国其实也是一样,不信你看看中文Rap:
纳博科夫在小说里给了洛丽塔不同的称呼:洛儿、洛拉、多莉、多洛雷丝,克拉克认为,这其中有流音和硬音的张力,很像破茧重生的蝴蝶,它们都不是随便起的。
小说后半段,亨伯特带洛丽塔到过的地方,很多名字中都带着浓浓的怀旧色彩,一如男主人公永不褪色的少年记忆。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取名的学问随处可见,比如《红楼梦》中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如果将她们名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原应叹息”,很直观地揭示了她们的命运。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225/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