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繁荣非虚构文学要有问题意识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专栏大规模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十年间经历了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持续升温,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非虚构文学的可持续

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专栏大规模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十年间经历了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持续升温,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非虚构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要求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要着重解决中国非虚构文学缺乏系统化理论体系、国内外非虚构文学缺少有序互动、非虚构文学跨界书写的合法性尚未正名等诸多问题。

非虚构文学概念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客观上要求以多元性、系统性和包容性的理论视野,构建成熟开放的非虚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然而,在当下文学语境中,中国非虚构文学仍未破除狭隘文学观和陈旧文体等级观的影响,关于非虚构文学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论争尘埃未定。中国非虚构文学在话语理论体系方面的不成熟具体表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内在建构少、有深度的理论争鸣少、获得广泛认同的创作主张和美学规范少等问题。正是因为缺少从整体性和全局性视域对中国非虚构文学开展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中国非虚构文学在生成发展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基本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叙事方式、作品结构等内在审美特征的规范,与虚构文学等外部要素的关系梳理,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分析等诸多方面缺少公认的范式,因此屡屡引发关于中国非虚构文学存在合法性的争议。

构建成熟开放的非虚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核心范畴,界定其所辖文体类型的特性和内在的美学规定性,描述中国非虚构文学的空间性和历时性流变历程,开展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从而以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建立起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审美范式。其次要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效梳理中国非虚构文学与外部诸要素的关系。研究中国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的对抗和对话,通过对中国非虚构文学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在更宏大的理论话语和现实语境下,进一步厘清中国非虚构文学生成和发展的必然性,规范和明确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当前国内外非虚构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的常态化对话机制还未建立,国外非虚构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的译介缺乏规模化和系统性,尤其缺少对国外优秀非虚构文学作家创作经验和规律的系统性总结,这就导致国内学界在理解和使用国外非虚构文学概念的属性、功能等方面存在模糊性和随意性,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国已有的优秀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工作也尚未起步。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有效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和手段,看待并处理好非虚构文学这一舶来概念的中国化问题。系统梳理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外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非虚构文学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学母题和美学主张,掌握国外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而以此为参照,强化中国非虚构文学主题覆盖的广度、文学呈现的力度和思想表现的深度。其次应加大中国非虚构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对外译介的力度,通过与世界对话,以优秀的非虚构文学经典阐释“文化自信”,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扭转长期以来在文学文化领域“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和自说自话的不利态势。


传统观点认为清晰的文体边界是特定文学文体确认其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非虚构文学内部各文体特点的封闭性研究成果多,但是缺少在媒介社会宏大语境下,分析非虚构文学的跨界属性和互文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这突出表现为,在看待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种简单化和极端化的倾向。认同非虚构文学的,认为非虚构文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再现真实,尽可能杜绝虚构。反对非虚构文学的,根据虚构性是文学性的根本属性这一前置判断,从根本上将非虚构逐出了文学的领域。在相关文学批评中,两种观点在不同维度上自说自话,难以开展有效的对话和争鸣。

要对非虚构文学的合法性前提和基础予以确认,首先要通过对虚构概念的知识考古学发掘,明确虚构在文学中的独尊地位是现代以来文学史教育建构的拟态现实,既非从来如此,也非理所当然。应意识到虚构与非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元范畴,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统属的对立关系,二者可以实现互文借鉴、相互促进。就非虚构文学而言,它被认为“综合了小说、自白自传和新闻报道的各种特点”,具有跨文体性的优点,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形式的融合”。《人民文学》编辑部在谈及“非虚构”新栏目的定位时认为,“我们希望由此探索比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更为宽阔的写作,不是虚构的,但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我们各种各样的关切和经验能在文学的书写中得到呈现”。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311/1030.html

上一篇:“凡尔赛文学”梗刷屏,看完之后发现,朋友圈
下一篇: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96岁文学大师王鼎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