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余华被某教育机构邀请,发表了一场演讲《如何写好中高考作文》。消息一出,朋友圈、微博、豆瓣上都出现了对此事热烈的讨论,更有网友感叹这意味着“文学已死”。
余华在演讲中。
为何余华的这场演讲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文学创作与应试写作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在本文作者看来,余华“指导”中高考作文,成效如何根本不重要,线上教育机构邀请余华演讲,本身就是一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秀。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演讲,甚至这场风波、争议本身,线上教育机构扩大了它自身的影响力。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巨大的“收编”能力,但是我们也别忘了,文学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对于奔涌的时代,它也有着巨大的消化与转化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这二者相遇,会产生怎样的“震动”或“火花”,仍然挑动着观众巨大的好奇心。
撰文|重木
01
为何作家讲作文会引发争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有趣的新闻:某作家发现自己的某篇文章被初高中语文试卷收作阅读理解,然而当他们自己答题时,往往很难获得高分。在这个时常引人一乐的小事背后,其实涉及了诸多令人无奈或是无法控制的事情,诸如文学本身的复杂和多义性使其内涵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本身,读者作为理解与感受的能动主体在其后的法国文学理论中变得更加重要;另外就涉及初高中语文本身的自成一体系统,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它几乎与我们所认为的文学或是相关的文学创作没有深刻的联系。也正是这一现状以及其中隐藏的吊诡,让许多网友在看到余华参加一个线上教育活动教授高中作文写作时感到了诧异和不解。
如同许多评论文章所指出的,以余华当下中国著名作家的身份,指导初高中作文写作本身是无可厚非且绰绰有余的,但人们也会立刻发现,当余华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遭遇现实中的范式性极强的高中作文写作时,捉襟见肘或许是更加真实的情况。倒不是因为余华自己的高考失败使其失去教授高考作文的资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作家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与初高中生所要求写作的作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
余华在教育机构的演讲活动上。
这一隔阂所涉及的其实是广义文学之下一个实用性写作,它本身与前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紧张关系。而也正是这一差异折射出当下的应试教育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应对其有限领域,尤其是语文的基础学习与写作。
现代教育中出现的考试本身是作为检测学生所受教育情况以及由此作为公平公正的选拔手段来挑选人才。对于有着源远流长科举制度的中国而言,现代教育在学习西方模式之时也依旧在许多方面保持了相关的传统因素。而无论是余华所参加的这一线上教育活动,还是这些年在国内兴起的补习班等教育宣传、活动和课程,也都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教育作为个体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也依旧如曾经一般裹挟着个体、家庭、社会阶层流动以及地位等方方面面因素。
余华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并未如愿折桂,最终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学医,其后在80年代的新文学风潮中进行文学创作,最终随其代表作《活着》的问世成为其后赫赫有名的先锋作家中的一员猛将。余华本身经历过高考的竞争,但从上世纪末恢复高考到当下,无论是接受教育的人数还是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非往日可比。正是在这一“千万人过独木桥”的状况下,高考一方面保留着其本身的目的,即作为选拔和检验人才的公平手段;但另一方面它也渐渐成为一项可以通过精打细算、精心准备而能够成功应对的测试。这些特点当然与文学创作极为不同。
02
线上教育机构为何请余华演讲?
在余华题为《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演讲中,作家并未长篇大论地言述文学写作或是文学理想,反而是一篇十分细致的实用写作指南。例如,如何写好作文的第一句、如何在论述文中利用诸如“几天后、几年后”这样的句子来收拢主题等。这些颇为实用的写作高考作文的技巧,我们可以在许多相关的教科书或是指南书中看到,余华所说的东西本身并不具备很大的创新性,属于高考作文辅导圈内的常识。对于经历过高考作文训练的学生而言,帮助或许十分有限。
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此线上教育活动会请余华来做这篇实用性一般的演讲?是他们真的觉得余华能为这些高考的学子在作文写作上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答案或许更加复杂。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315/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