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余华教中高考作文,文学已死?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家余华这几天有两件事引人关注,一是出版了新书《文城》,二是他开授的一堂名为《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遭到争议。 从传播的频次和讨论的热烈程度来看,貌似第二件事网友

作家余华这几天有两件事引人关注,一是出版了新书《文城》,二是他开授的一堂名为《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遭到争议。

从传播的频次和讨论的热烈程度来看,貌似第二件事网友更感兴趣。


▲网友评论

某微博大V在给余华讲座图片配上“文学已死”这四个字发出之后,有3500多人参与转发,其中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

从这条微博以及热门评论来看,网友对文学意识形态还有作家生存,都还有着一定的误会与先入为主的认知。

“文学已死”这个说法,前些年德国汉学家顾彬、中国诗人叶匡政都表述过,顾彬的意思是目前中国文学的“垃圾”太多,叶匡获的意思是传统文学样式“死了”。但视频化、多媒体化的文学会生活得很好。


▲微博评论

在中高考作文题目偏生硬、僵化、难以理解的前提下,不少学生的文章,写得不生动,像八股文。于是余华为学生开课,就成为对考试制度屈服的象征,是加入了应试教育“大合唱”。

换个角度看,是不是正因为中高考作文难写,不容易写得既好看又有意义,所以才需要余华这样的作家参与进来?

这样起码可以对冲一下作文教育的不变格式,顺便让“文学”的种子洒在学生们的心灵土壤上。

没准这一堂课,会培养出未来的新作家——

出于对作文教育乃至语文教育缺憾的一种弥补心理,邀请作家进校园,这些年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

虽然个别作家进校园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书,但大多数作家,都还是抱着与孩子们、与年轻人交流的心理而去的。

一名作家,把他的人生经历、生活观察、思考成果,浓缩在一堂课里。

哪怕他的诉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教他们用更多元的思路去表达。

如果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用自己更丰沛一些的思想储存,来面对那些让他们挠头的题目,并将那些难点消解于自己的文字当中,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被赋予了“功利化”色彩的余华课堂,和“文学已死”无关。从相反的角度看,这恰恰是帮助“文学”继续活下去的方法。

与余华年龄相近的这一代作家,是把文学当成一束光来看待的。

正是因为对文学有热爱有期望,他们才能够走出泥泞,把作品当“砖”,铺成一条结实的道路。这也为他们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识别历史与环境的通道。

我相信他们在与孩子们交流时,会用一颗真诚的、赤诚的心,来换取学生们的信任,传递一些有价值的火花,让看不见的文学力量,在无形中对一个孩子或年轻人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

至于网友把余华开课当成“讨生活”,这恐怕是一个不小的误会。作家群体确实在生存方面不怎么体面,但处在塔顶的一些顶尖作家,在收入方面还是不错的。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图/网络)

作为上过“作家富豪榜”的作家,作为《活着》每年仍然数十万甚至个别年份过百万销量的作家,余华不必通过讲课的形式“讨生活”。

把余华归类到那些到校园讲课只为多卖几本书的作家群中,这对余华来讲不公平。

但我觉得,网友感叹“余华老了”的语意里,还藏着个人对时过境迁的感慨,还有着对一代作家创造的文学黄金时代的怀念。

当年的“先锋五虎将”,余华是“东邪”,马原是“西毒”,苏童是“南帝”,洪峰是“北丐”,格非则是“中神通”。

他们当中,除格非、余华还比较活跃外,其他三位写得很少甚至封笔了。

写得慢了,或者不写了,和“老了”有关。当然,这也与作家自身的活力在下降有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所以被称为“文学黄金时代”,是因为那时候真的百花竞放。余华和他的同行们,写得又多又好。

对于作家而言,可怕的不是人老了,而是作品不再有力、不再鲜活、不再具备经典性……


▲正在讲解作文的余华(图/网络)

为学生们讲述《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余华,不管有没有觉察到时光与时代这双重力量对他的拉拽,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课堂里坐着的孩子们早已不是过去的那种年轻人,但他是一位写出过包括《活着》在内诸多优秀作品的余华,这一点不会改变。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408/1093.html

上一篇:给生命一个开花的理由 咸高军文学作品研讨会在
下一篇:牡丹江市教育六园:党建+“感受阅读精彩 提升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