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近代文学之一:概述
从18世纪末法国入侵埃及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富饶辽阔的阿拉伯地区几乎都被英、法、意等帝国主义者所侵略奴役。这种侵略奴役阻碍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激起了人民的坚决反抗与觉醒。另外,也促使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采取了相应的改良措施。
在19世纪前半期,以在阿拉伯地区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的埃及为例,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夺取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于1826年派遣以雷法阿.塔哈塔威(1801-1873)为首的一批埃及青年到法国留学。这对发展埃及经济是有好处的。但穆罕默德.阿里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埃及人民在专制制度下生活,所以反映在文学方面仍沿袭传统、墨守成规、缺乏生气。文艺欣赏标准以模仿古文(主要是韵文)为尚,创作方面也不敢超出韵文范畴,这样就不可能有任何新的创造。就连埃及近代文化复兴的先驱雷法阿.塔哈塔威的《巴黎纪行》和阿里.穆巴拉克(1823-1893)的四卷本小说《伊勒木丁》(1881)也都是用韵文写成。当然使用韵文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容方面也还是有新鲜东西的,不过也说明阿拉伯文学改革的艰难。这种旧的形式与发展了的新形势是很不相适应的,它严重地束缚了作家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描写新鲜事物。
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于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文学的影响,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和报纸的出现,其文学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表现在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民族意识的觉醒是阿拉伯人民对专制独裁统治非常不满,想学习欧洲实行的共和制度。同时,他们看到当时伊斯兰教的软弱涣散,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备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压迫,想振兴伊斯兰教,发扬创教初期的伊斯兰精神。从而提出进行政治改革和宗教改革的要求。埃及维新派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1848-1905)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西方文学的影响使这一时期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与欧洲文化有了广泛的交流与结合。西方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故事、诗歌等陆续被译成阿拉伯文。如埃及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塔哈塔威翻译了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费讷隆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黎巴嫩作家苏莱曼.布斯塔尼(1856-1925)翻译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斯曼.贾拉勒(1824-1898)翻译了莫里哀的四个剧本,纳吉布.哈达德(1867-1899)等侨居美洲的文人翻译了莎士比亚、拉辛、莫里哀、大仲马的作品。20世纪初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 -1932)又翻译了雨果的《悲惨世界》,穆斯塔法.曼法鲁蒂(1876-1924)译写了《菩提树下》、《美德》、《为了王冠》等法国文学作品。这些大量译作的出现,开拓了阿拉伯文学家的眼界,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表现手法,从而对改变阿拉伯文学面貌起了有利作用。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为文学繁荣提供了现代物质手段。1828年,在埃及最早鼓吹维新的报纸《埃及纪事报》发行,1865年,最早提倡阿拉伯文艺的月刊《蜂王》创刊。另外,黎巴嫩、叙利亚的许多文人也来到埃及主办了《埃及报》、《金字塔报》、《莫卡泰姆报》等报刊,表达了阿拉伯人要求社会改革、抒发民族感情的共同愿望。属文艺性的刊物在埃及还有《埃及作家》、《使命》、《新月》、《文艺撷华》等。正是在这诸多条件下,阿拉伯文学才出现了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阿拉伯文学的繁荣表现为创作题材的扩大。既有政治性、社会性的,也有宗教和其它方面的;既表现作家个人的感受,也反映作家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的感情等。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埃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详见本章)。他参加了阿拉比领导的反英斗争,后被长期流放锡兰岛。他的诗歌在阿拉伯诗歌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黎巴嫩诗人易卜拉欣.雅齐吉(1847-1906)的诗歌也号召阿拉伯人民起来反抗外国侵略。此时期在贝鲁特和突尼斯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受过西方教会教育的阿拉伯作家和诗人。他们在其作品中,号召阿拉伯人民冲破阻碍社会发展的中世纪传统和习惯势力,吸取西方文化,为创造阿拉伯新文化作出了可贵努力。其中伯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1883)编纂了号称百科全书的《知识界》,法里斯.舍德耶格(1805-1887)、纳绥夫.雅齐吉(1800-1871)、易卜拉欣.雅齐吉、穆罕默德.贝赖姆(1840-1889)等人曾致力于创办阿拉伯文的报刊杂志,并写了大量文章,揭露入侵者的罪行,传播西方进步思想。另外,还有埃及作家阿卜杜拉.奈迪姆(1854-1886)、叙利亚作家艾迪卜.伊斯哈格(1856-1885)、哲马伦丁(1839-1898)和埃及著名政论家阿卜杜拉.拉赫曼.卡瓦基比(1849-1902)等人也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作品。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422/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