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日本近代的文豪、国民作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以与鲁迅先生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比肩。
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也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了许多夏目漱石的作品,1914年夏目的新作《虞美人草》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鲁迅先生为了能及时追更新,还专门订了这份报纸,之后单行本出版,又亲自购买。
再后来又买了《漱石全集》,直到逝世前十日,还买了全集的第14卷。
在1933年发表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夏目漱石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夏目漱石一生的作品很多,在国内最为人知的应该是《我是猫》,算是畅销书了。
相比《我是猫》,《心》的知名度要低很多,但它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都要收录这篇小说的精华部分,还有不少学校会指定《心》作为假期的阅读书目。
凡是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不会有人没读过这篇小说。在各大出版社的受欢迎文库统计中,《心》也经常占据首位。
可以称得上是读者数量、受欢迎程度和研究对象方面的三冠王。
作品风格方面,《心》跟《我是猫》也不太一样。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属于早期作品,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擅长以揶揄的语气,揭示人性的自私以及不道德之处,幽默诙谐,针砭时弊,与鲁迅的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则是他的“后期三部曲”之一。
夏目漱石的生命很短,去世的时候年仅49岁。1910年,他因胃溃疡恶化住院,一度濒临死亡,这也极大地改变了他的创作风格,使其后期作品偏向于消极沉郁。
以上是对作者和作品的简单介绍,回到本书,《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它是以“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一个我称之为“先生”的人的故事。
大学一个暑假,我在镰仓的海边偶然结识了先生。
先生表现得冷淡、疏离,我却情不自禁想要去接近他,几次接触之后,终于与先生建立起一种“能够到他家中去做客”的关系。
先生学识丰富,拥有一份不用出去工作也足以生活下去的家业,有一个美丽温柔的妻子,两个人很恩爱。
但他却是个与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疏离感的厌世者,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妻子之外也似乎也没什么亲人,整日里无所事事,觉得这个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很无趣。
从与先生和夫人的交往中,我零零散散地了解到一些先生的过往。
他的父母在同一段时间内相继死去,他曾被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欺骗,在财产问题上吃过大亏。
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临近大学毕业时突然死去,是非正常死亡,先生的改变,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他每周都会去给这个朋友扫墓,且只自己一人去,连夫人都不许跟着。
我渴望了解先生,先生也承诺,有一天或许会将他的过往告诉我,现在还不愿讲。
以上便是《心》这个故事的开端,零零碎碎的线索,让我们多少可以猜测得到,先生有一段伤痛的过往。但先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这些疑惑,吸引着我们跟随作者继续往下走。
读这部分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有典型的日本文学作品那个味,就是那种颓、丧、沉郁的感觉。
当然,我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并不算太多,基本就是在国内比较出名的那几位,除了夏目漱石之外,还有像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渡边淳一,太宰治,以及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
然而,就在我读过的有限的这些日本文学作品中,似乎每一部,都有人在自杀,都弥漫着一种颓,丧,厌世的情绪和氛围。
我常常觉得,中国文学作品里的苦难,大多是向外的,是环境加诸于你的,比方说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余华的《活着》等等。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514/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