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文学作品只有充分反映现实生活,才能展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
下面就来说说范成大,是如何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其文学作品当中的。
一。家境贫寒,深知农家艰辛
范成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范泽赠太子少保,祖父范师尹赠太子少傅,父亲范雩,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范成大在幼年时候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然而,范成大生不逢时,他的父辈入仕为官时,正是金人南侵,北宋灭亡之际,和大多数当时的北宋遗臣一样,范雩带着一家老小,随着逃亡的人群南下回到了故乡昆山。更加不幸的是,不久父亲又病故,这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寒,也让未成年的范成大担起了抚养弟妹和母亲的家庭重担。
值得庆幸的是,早早涉世的经历、因家族变迁而长居农村的阅历,让年轻的范成大,充分体会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艰辛,给他今后创作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刻苦读书成名,基层工作尽职
在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范成大,从小就非常聪慧,他12岁时就遍读经史,14岁时便开始创作诗文。当宋高宗生母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时,17岁的范成大参加献赋颂应试,名列前茅,让未成年的范成大声名鹊起。
初露锋芒的范成大没有骄傲自满,他一边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终于登
进士第。顺利入仕为官的范成大,先后数次担任了地方官员。
范成大在地方工作时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对减轻地方负担、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政府与百姓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工作阅历,为他后来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打下了基础。
三。出使与退隐,增添了诗歌体裁
范成大最让后人称颂的是,他临危受命、出使金国的壮举。当宋孝宗发现《隆兴和议》中有二条急需纠正,询问谁能担任使者前往金国谈判,大臣们却又无人敢去,此时范成大挺身而出,主动请命前去谈判。
宋孝宗高兴地授予范成大一大堆官职,期望他完成使命。但要求变更的国书中,只写了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的请求,却没有写更定受书之仪的请求。(因为胆小怕落下撕毁《隆兴和议》的话柄)
范成大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向孝宗坚定地表示,他将以苏武为榜样,不会给国家丢脸,争取实现皇上的愿望。并私下书写了一封要求变更受书礼仪的补充协议。
到达金国后的范成大,除了交给对方正规的国书外,又尽力提交补充协议,遭到金国大臣们的谩骂,甚至殴打。范成大忍受巨大的屈辱,不断据理力争。在坚持三个月后,金国还是没有答应南宋的请求,只是许可南宋奉迁陵寝。
虽然此次出使未能达到孝宗的愿望,但范成大能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凭借其惊人的胆识,深入虎狼之穴去为国家利益慷慨陈词,并能保全气节而归,这对于一介文弱书生来说实属不易,他的壮举连金国上下都为之震撼,更着实让天下人佩服无比。
还值得一提的是,范成大在此次出使金国时,将所见所闻写成了一卷旅行日记,名为《揽辔录》,还在途中写成的72首绝句,共同汇成《北征小集》。让他的诗文增加了“纪行诗”的体裁,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范成大年老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他将自己田园生活的感受,写成了“田园诗”,以此增添了他又一个新的诗歌体裁。
四。展现现实生活的诗歌活力强大
上一篇:北大成立文学讲习所 曹文轩任所长,莫言、谢冕
下一篇:网文“大神”冯长远:好的文学作品永远是I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