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经常自称是“吃的国度”,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之中,无论是菜式的种类还是食材的丰富程度,中餐都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中国还是一个文人的天堂,中式含蓄悠扬的文学随着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不断涌现出新的活力。即使是晚清时期,国家整体陷入动乱,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制度,无不被西方的先进枪炮撕裂伤口。但中华文明的这两个特点,依旧是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的。
无论是哪个朝代,吃饭都是最为重要的,吃饱穿暖,就开始思考哲理,这便是中国的古代文人墨客。不过中国古代条件简陋,那时的人生活条件自然比不上现在的我们,历经战乱、瘟疫、人祸等,他们又留下了什么。回到中华文化的最危急时刻,魏晋时期那绵延几世纪的战乱,看看它给中国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承上启下的时代——人口大量流动带来饮食的重大变革
说到食物的种类,现代人几乎都是如数家珍,即使是从未下过地的城市居民,也认识几十种不同的蔬菜。如今的市场品种繁多,不过其实很多的菜都是国外进口的种类,真正中国本土的蔬菜,很多人都无法分别。
魏晋之前西域刚刚被中原“发现”,经贸往来即使频繁,因为没有彻底改变中原的文化,吃穿用度,制度教条大多还是原来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仅仅过了几百年,魏晋人民的生活就涌入了大量的新的色彩呢。
1.西域文化进入中原——主肉食和主面食的碰撞
虽然都说中国的八大菜系名满天下,不过提到最吸引人的,反而是新疆或者内蒙、西藏的食品种类。毕竟这些食物不仅仅新鲜有趣,而且味道也不输中原菜式。
现在的情况都尚且如此,更别提吃饭都吃不饱的古代了。当时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以五谷等粮食作为平时的主食,像是一些蔬菜瓜果之类的只能当作充饥和辅佐的物品,至于肉食,一般百姓是很难吃到的。
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大多以肉类奶类为主体,摄入肉食居多,所以和中原人民的蒸煮方式不同。对于食材,少数民族更喜欢烤、炖等等处理肉食的方式。因而中原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结合之后,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材烹饪方式也开始在人们之中流行开来。脍不厌细的中原人和粗犷的少数民族结合起来,出现了更多的饮食方式,丰富了中原文化。
2.食物种类的繁多
张骞通西域大家很熟悉,给中原带来各种新式的蔬菜和制作技巧,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更多的蔬菜种类进入中原大地。《齐民要术》之中记载了三十多种不同的蔬菜,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甚至现在正在吃着的食物,比如说茄子、葡萄等等。
茄子作为一种极为常见且方便烹饪的蔬菜,自汉朝开始就在国内普及,主要还是产于温暖的平原一带,现在的华北平原和长三角、岭南地区都广为种植。甚至因为茄子实在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连一些地名都采用了茄子的叫法,之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茄子浦。《资治通鉴》之中有记载,因为“盖因其地宜茄子,人多于此树艺”。原来是因为盛产茄子才因而得名。
3.战乱使得大量中原人背井离乡
战乱对于百姓而言是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但是战争对于历史的进程而言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纵观历史,和平的年代易产生醉生梦死的幻想,社会的活力自然低下,可在战争时代,文学科技等等能够用于战争的东西就会飞速发展,最终战争结束,大家会发现战争唯一带给人们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发展进步。
在中国古代,一片土地即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死去的地方。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到县城或者镇上去看一眼。战乱在摧残人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人的搬迁。
因为魏晋时期的连年战乱,中原人南迁成为一个历史趋势,并且与南方的人结合,形成了更为深入的文化交流,饮食文化也在其中,很多的南方人直到现在依旧和北方人一些烹饪的手法不谋而合,这都是因为曾经生于同一片蓝天下。
4.佛教等思想影响了饮食习惯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519/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