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三:孔尚任1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青、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64代孙。他早年受过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康熙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回京时到曲阜祭奠孔子,孔尚任被召到御前讲《论语》而受到褒奖,于是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以后又累迁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在幼年时从族兄孔方训那里听说了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就产生过以此为题材写戏的想法。后来他奉命到江南治水时,与明朝遗老吟诗唱和,游历江南名城,搜集南明王朝的史料,为他写作南明王朝兴衰的戏做好准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的《桃花扇》历经数十年惨淡经营,数易其稿,终于成形,上演后影响甚大。南朝遗老看后重新勾起亡国之痛,也引起朝内一些人的不满。结果没有半年,因一件文字祸,被罢官回家。除《桃花扇》外,他还与顾彩合写了传奇《小忽雷》,写弹小忽雷的唐女郑中丞的故事,描写了文士与官宦之间的斗争。艺术水平不及《桃花扇》。他留有《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等诗文集。
《桃花扇》是中国文学史上颇为难得的悲剧作品,它打破情节团圆的模式,写出的情节冲突与内在冲突一致的悲剧作品,也就是说它完全不同于中国悲剧的传统模式,是一部类似西方悲剧的作品。胡适曾说:"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桃花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例外现象,从美学价值上讲,具有特殊地位。
《桃花扇》同《长生殿》一样,是一部政治与爱情的悲剧。如果说《长生殿》是借政治悲剧来写爱情悲剧,那么《桃花扇》则是以爱情悲剧写政治悲剧,抒发亡国之悲,失国之恨。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忧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叁佰年基业,隳於何人?败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作为政治悲剧,主要分析明朝灭亡的根源,总结教训,以惩今后的统治者。政治悲剧的冲突是以明朝的存亡为核心,剧中的主要人物的活动无不与这个核心冲突有关,明朝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明朝的灭亡对剧中的主要人物而言,都将成为亡国奴,亡国奴的地位将改变人物已有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无非是三种类型。这三类人物有恶有善,或褒或贬,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观念,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都希望明朝江山长存,但是这种愿望与现实冲突,他们面对现实束手无策,最终在现实的悲剧中走向失败。
第一类人物是明朝的中流砥柱,他们为了明朝的存在和兴盛,尽忠极义。只要国政安泰,不计个人安危。为此他们嫉恶如仇,与阉党权奸不遗余力地斗争。与清兵勇敢拼杀,誓死而战。但是他们没有能把阉党除净,也没能保住明朝,南朝弘光小朝廷更是短命。随着南明王朝的崩溃,史可法、左良玉等人带着一片孤忠死去,成为悲剧人物。且看《哭主》一出,崇祯皇帝缢死于后花园消息传来,左良玉等将领痛哭流涕,悲痛欲绝。"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 这恨怎平,有后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仇早复神京。"
这一段唱腔沉郁慷慨,崇高悲壮,英雄气概,直抵云霄。左良玉自知文臣无谋,武将不猛,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在这一现实面前,他还是发誓要恢复明朝,收复北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如同天地分离,不可复合。但越是如此,就越把这一不可解决的冲突构造为悲壮崇高的体验形式,使之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史可法孤军奋战,以纵横老泪,感兵将,泣天地,拼死抵杀,仍然不可挽回城陷人亡的结局。《沉江》一出,悲剧冲突表现为悲凉的孤独。欲保江山无门,欲救朝廷乏力,冲突得不到解决,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彻底地孤独,表现出悲剧体验的美感。"撇下俺断蓬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在史可法的无兵救授、孤独奋战中,还表现出史可法的无能。他虽为武将,但不威猛,竟以纷纷浊泪去感动兵将,驱使奋杀。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与无数敌兵的进逼,再次构成不可解决的冲突,也表现为孤独。从一个方面揭示明朝灭亡的必然原因。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520/1249.html
上一篇:重铸一代风流:谢冕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成立
下一篇:文学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