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故乡那片繁茂的文学丛林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比较多地写抒情文字,是自从知道了我的老家博兴有一个乡韵乡情文学平台开始的。我始终觉得老家这块文学平台是一片真正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葱郁的精神原野,原生态的,风景很好

我比较多地写抒情文字,是自从知道了我的老家博兴有一个乡韵乡情文学平台开始的。我始终觉得老家这块文学平台是一片真正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葱郁的精神原野,原生态的,风景很好看。我最近还如数家珍般地,给远在京城的文学大咖我的中学学兄张清华先生介绍了乡韵乡情的一些情况,使他颇为意外与好奇。

我对这块平台满怀厚望,期待能萌生出更多的文学之树,为此,我多次向平台主编提出过一些用稿建议,后来发现,我的想法大多并不符合实际。可喜的是,在这里我结识了不少文品与人品兼优的文友,真切地感觉到了他们极高的悟性、灵性与善解人意,虽然大多至今未曾谋面。

乡韵乡情是一个十分适宜于抒发情感的心灵家园,她非常谦逊地申明,这是一块供专业的文学报刊选稿的平台,这一定位使她有了兼容并包,自由多样的原生特色。投稿者多为本地老乡,也有不少外地热爱文学的朋友,如远及江西,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有热心的很有文学素养的关注者和投稿者。一个小县的文学平台能够辐射和吸引这么多天南海北的文友,有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便利的原因,更与她少有规矩禁忌息息相关,她的草根品质,她的淳朴宽厚,使她萌生出无穷的生机活力。从体裁到题材,从风霜老者到中小学生,从兹生兹长的文学爱好者,到外省市的文学热心人,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从弘扬主旋律到倾诉生活的酸甜苦辣,从男性的粗犷厚重到女性的细腻温婉,从文苑学步到成熟多才,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气象不凡。一个县里的文学平台能够胸襟开阔,海纳百川,让人意外又敬佩,这是我珍视她感念她的主要原因。

我这个人有个明显缺限,就是性急,沉不住气,使我在人生旅途中,错过了很多机会,留下了不少遗憾,我曾向一些比较专业的报刊投稿,往往等不到人家是否决定采用,或者有采用意向,只尚未通知,我就耐不下心,转身而去了,而乡韵乡情却对我百般迁就,包容,呵护有加。他们对我反反复复的文字修改,甚至三更半夜又改变主意,匆忙撤稿换稿,从来不厌其烦,顺我心意。这种“溺爱”使这里成了我尽情剖白乡愁,心绪驰骋奔放的自由乐园。这些年,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我推送的文字几乎每篇都能在平台上原汁原味地发表出来,让我感到了老家人特别的融融暖意与优待。

不仅平台主持人,还有很多知心文友,亦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虽然有的留言属于鼓励性溢美之词,但我知道,这都是老家人的切切之心,殷殷之情。我每品读这些散发着热力的真知灼见,总有一股股暖意充溢心扉。这使我继续抒写文字的信心与日俱增。

不夸张地说,我的所谓文学的根芽就是从这里萌发的,虽然平台主持曾不无遗憾地说,一些成熟了的作者走上了更高级别的文学平台,而我则始终深爱着这片温润丰饶的文学家园,时时关注和期望着她能孕育出更为繁茂出色的文学丛林。随着平台影响扩大,省里及外地有的媒体注意到了乡韵乡情和我的文字,十分尊重地约稿,但我对老家这块文学发祥地依旧深情款款,精神的血脉紧密相连。我不会忘记,是这块平台鼓励我试着展开文学的翅膀,迈出初期习文的蹒跚小步,大胆地作探索性写作实践。也是因为平台的一再扶持和肯定,使我鼓起勇气,进行了更多体裁的文笔尝试,体验到了写作带给我的无穷乐趣。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平台,迫近花甲的这些年,我将怎样度过。

令我感动的还有,在商业潮流交易思维大行其道的当下,乡韵乡情能够多年坚守文学初心,矢志不移,风雨兼程,很不容易,难能可贵。乡韵乡情的应运而生与不断成长,说明博兴有着文学艺术的深厚土壤,说明那里的人们有着强烈的精神生活渴望与创作潜力,说明他们没有被甚嚣尘上的物质主义所绑架而失去鲜活的性灵。

对此,我早有体会。我的少儿时代就是在对文学艺术的渴求热望中度过的,只因那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所限,一般人家很难接触到更多的图书,除了翻来覆去那几本小人书和英雄人物故事,只有麻雀,芦荡,游戏和蓝天白云及一望无际的原野,陪伴着懵懂迷茫的我。不能说我的幼年没有乐趣,但缺少文学熏陶和创作训练确是实情,以至于我误以为,文学只是极少数天才作家的事,那时每晚喇叭里播讲的半小时小说,其作者好似在遥不可及的天边,是神圣一般的存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只能仰视,倾听,至于亲身参与,更是想都没想过。然而以今天的文学现状看,我可以很坦率地说,只要受了一定的教育,具备了行文的基本能力,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细腻敏感的心,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历,多细心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试着从短文写起,就有可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也许在写作过程中,会发掘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文学天赋。但我又认为,一般人,只应把文学活动作为一项业余乐趣,业余文化消遣,不要有太多功利之心,即便只求虚名也会使作品味道寡淡,流失了文学的营养与口感。毕竟,能以文学作为谋生手段的仅是极少数。在我看来,文学的特质注定了她只应属于蓝天上的流云或彩虹,她要是过于看中物质实惠,掺和到利欲熏心的现实中,就可能成了一团辨不清方向的迷雾,再不幸沾了铜臭,还会化为霾,戕害读者审美的心。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610/1264.html

上一篇:青未了 / 文学盛会 诗界华章——首届“青未了散
下一篇:李敬泽等共论校园文学建设:青春是一种文化和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