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龙口文学|粽香深处的记忆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吕渐明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每当端午节,歌谣响起时,便回想起儿时吃粽子的情景,解开

文/吕渐明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每当端午节,歌谣响起时,便回想起儿时吃粽子的情景,解开扎藤,剥开粽叶,白白的粽肉升腾着蒸汽,又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又嗅到艾蒿的青草味。童年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总是能够穿破时光的栅栏,扑面而来,记忆愈久弥香。灯光下、村道边,你追我赶,打闹嬉戏,双手沾满了浓郁的米香。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我美丽古朴的家乡地处山东半岛的昌潍平原上,赛龙舟是看不到的,可是每当端午来临时,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家乡是个礼赠盛行的村子,包粽子似乎比吃粽子更有意义。选好新鲜的竹叶、上等的糯米、大个的蜜枣抑或红枣,迅速而又熟练地包成三角粽子。然后把它们一股脑放到锅里,一手拉着风箱,一手调着火候,米粽未熟,清香四溢,淡淡的竹叶香在整个村子弥漫开来。接下来就是走亲串友,其中又以街坊邻居为多,你送给我一包蜜枣的,我回赠你一袋红枣的,你来我往中透露着浓浓街坊情。因此,在我的家乡,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到市场上买粽子,硬邦邦的米粒总是吃不出亲手包制的粽香。“棕香倾城,情意无价”,小小的粽子不仅仅凝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深藏了难能可贵的邻里真情。

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插艾枝。过去的乡村,淡灰色的瓦房居多,而艾枝是要被插到屋檐上去的,灰乎乎的瓦缝总是带给我几分惊奇与不安,艾叶独有的锈气味每每让我对屋檐产生恐惧。艾枝也分等次,最优质的艾枝生长在沟崖河边上,因而砍艾枝是我们儿时的一大乐事,这无异于为我们结伴游玩寻到了合适的理由。三五个一群,七八个一伙儿,奔着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几队人马分头行动,清晨出发,不到吃午饭的时间是绝对不会回来,惹得家长们总是提心吊胆却也无可奈何。

在家乡,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总会被人们提起。传说村西的大沙岭,也就是现在艾草生长茂盛的地方,曾经棵树不长,因为沙岭深处里有不祥之物在作怪,在端午节这一天此怪还会进村,危害人畜,先人们对此却无计可施。后来村里来了个能人--南方有名的风水大师,告知人们怪物最怕艾草,因而全村上下到村西沙岭大面积植艾,怪物被驱走了,留下了大面积的上等艾草。传说总归是传说,可是作为端午节的记忆,千百年来还是被人们保存并流传了下来。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在家乡端午节还叫宝宝节。端午当天,天还未亮之时,家中长辈会悄悄将用红、绿、黄、白和黑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系在孩子的手臂、脚踝上,叫长命缕、续命缕。七天以后,当遇到下雨天,就可将五彩线剪下扔到水里,传说那好看的五彩线会在水中化作蚯蚓,庄稼就会有个好收成。一说彩线会化作祥龙,保佑孩子平安健康,为孩子带来一年的好运。无论是化作蚯蚓为庄稼松土得到一个好收成,还是化作祥龙保佑孩子平安健康,五彩线所承载的都是农耕社会里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祈愿。系于腕 上那小小的五彩线,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如今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人已经很少了,大街上偶尔看到孩子们小手臂上靓丽丝线相互纠缠的五丝线,牵出了记忆中最纯的亲情味道。

伴随着时光的流转,关于粽香的记忆渐渐地堆积起来,童年的粽子包含着无限童趣与浓浓的亲情,如同线头一般。一连串的故事总是伴随着线头的解开渐次涌上心头,它不仅使我忆起童年的天真与快乐,也使我体会了友情的纯真与甜蜜。所以,于我而言端午节早就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不仅仅代表节气的更替,而是承载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回忆,一种诗意的追求。因为只有在这个节日里才有飘荡着清香的艾叶,才有粽子的香气和美味,才有了那么多的温情铭记于心。那种只属于端午节的风味、那种齐聚餐桌前分食粽子的其乐融融氛围,就足以交织成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成为一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历久弥新,香飘四溢。

作者简介:吕渐明,男,1967年8月生于潍坊高密市,教育工作者。平日工作中,爱好读书和写作,喜欢把内心的所感所想付诸于文字。作品在《新晨报》、《山东教育》、《山东体卫艺教育》、潍坊《今朝》月刊等报刊发表。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616/1277.html

上一篇:“有家杯”第十五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揭晓
下一篇:胆大包天:佛罗里达监狱内一名嫌犯在摄像头下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