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作者:叶高楠(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
2009年1月19日是个寒风呼啸的冬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冒着严寒来到北京大学,面对数百名莘莘学子发表了题为《真正的小说是写给我们的亲密的信》的讲演。大江在这次讲演中如此告诉台下的中国青年学生:“当下的日本,正笼罩在此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工作却找不到就职的地方(并不只有年轻人为找工作而苦恼),于是,‘贫困'问题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从文学上讲,就是有很多人又开始读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这部小说描写了在极度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贫困劳动者。小林多喜二生于1903年。1933年,在国家权力的迫害之下,他被残酷杀害。我到鲁迅博物馆的时候,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悼念小林多喜二的文章,心里又觉得非常感动。”
大江为何特意提及日本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及其创作于1929年的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蟹工船》?这是兴之所至还是另有深意?
萨布导演电影《蟹工船》剧照?资料图片
1.《蟹工船》的“复活”与小林多喜二热
其实在2008年,日本便出现《蟹工船》持久热销不衰、被评论家称为“复活”的奇妙现象。新潮文库版《蟹工船·党生活者》仅在那一年就连续再版19次,共计发行54.9万册,在文学类书籍销售连年低迷的日本图书市场,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销售数字。创下这个销售纪录的翌年,也就是大江在北京大学发表讲演的2009年,这家出版社继续再版8次,共计销售11.5万册。
萨布导演电影《蟹工船》剧照?资料图片
引爆《蟹工船》阅读和销售热潮的导火索,应是高桥源一郎与雨宫处凛这两位作家于2008年1月9日发表在《每日新闻》上的对谈——《贫富差异的社会:08年的希望在何处?》。在这篇对谈中,雨宫处凛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年轻人的劳动条件之恶劣,正如《蟹工船》的逼真描写一般。有些人通过派遣公司获得工作机会,却由于收入微薄,很快便沦为网吧难民(所谓网吧难民实为诸多无家可归而只能寄宿于网吧的失业或低收入者,该词源于2007年1月日本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网吧难民——漂流的贫困者们》)。现在的‘新贫民'阶层惴惴不安,不知何时就会坠入赤贫状态。”此后,雨宫处凛在各种对谈和采访中多次提及《蟹工船》,仿佛化身为《蟹工船》的宣传大使。书店方则敏锐捕捉到这一动向,开始以“新贫民”“格差社会”等宣传语推销《蟹工船》,再加上日本五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推动,《蟹工船》再度走红。
萨布导演电影《蟹工船》剧照?资料图片
受小说热销的带动,山村聪导演拍摄于1953年的黑白电影《蟹工船》,其DVD的销售也一路攀升,直冲新高。2009年7月,鬼才导演萨布起用当红影星松田龙平、西岛秀俊等演员重新改编并拍摄了最新版《蟹工船》,并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中上映。无独有偶,幡野宽导演也制作了同名音乐剧。
《母亲——小林多喜二的母亲物语》剧照?资料图片
此外,不仅是小说《蟹工船》,讲述作者小林多喜二生平的电影、舞台剧、著作也纷至沓来。2008年9月,由池田博穗导演的电影《抗击时代·多喜二》上映。2009年,井上厦创作了讲述小林多喜二及围绕其周围人物故事的舞台剧《组曲虐杀》,此剧亦为井上厦的绝笔之作(他在翌年4月病逝)。该剧自2009年上演后,于2012年、2019年再度上演,并收获了不少奖项。2009年,历史学家荻野富士夫编著了《小林多喜二的信》,该书以真挚笔触刻画了在黑暗时代大放异彩的小林多喜二短暂却伟大的一生。
理论社出版《蟹工船》?资料图片
2017年,著名的反战导演山田火砂子以85岁高龄拍摄的电影《母亲——小林多喜二的母亲物语》在日本多地上映,该电影改编自女作家三浦绫子的小说《母亲》,通过塑造一个无条件信任儿子的母亲来歌颂和平的可贵,导演在讲述其创作动机时表示,自己是想提醒日本年轻人绝对不能让日本社会倒退,绝对不可以回到战前那种只能“沉默”的时代。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709/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