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究竟是在读什么?获取知识?看个热闹?还是打发时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正是在读自己,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感知到很多的认同感与不认同感,这就是一个发现与检查的过程,而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发现与检查”当中,会有很多心灵契合的作者给我们带来一种灵魂的悸动,所以很多大文豪也是有也有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譬如马尔克斯这般的大师,却说海明威是对他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人,林语堂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略萨视博尔赫斯为作家中的作家,艾尔弗雷德因为“偶像”汉德克没有得奖而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
那么,对于书写了《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经典著作的罗曼·罗兰而言,他的“偶像”又是谁呢?
在这本《罗曼·罗兰读书随笔》当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位文学大师的读书随笔,来了解罗曼·罗兰的“偶像”们对他形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对于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这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的一些看法、评价和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罗曼·罗兰读书随笔》是由我国著名法文翻译家郑克鲁集结、翻译而成,这位曾把半壁法兰西文学“扛”到了中国的翻译巨擘,完成了包括《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在内的经典名著,他对于自己的语言也非常的斟酌,他曾这样谈过自己翻译的特点,“我一直刻意在语言上下功夫,我的译本文字都很简洁流畅,没有废话,不啰嗦。但重简洁的同时我更重文采。”
文学大师与翻译大家的碰撞与结合,也让这本《罗曼·罗兰读书随笔》既充满了人生哲思,也呈现出一场气势磅礴的文学盛宴。
对于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已经为他们谱写了震撼人心的交响曲,在此就暂不赘述,本文就主要浅谈一下莎士比亚和歌德两位大师对罗曼·罗兰的影响以及他的一些观点。
莎士比亚是第一位“出场”的大师,而他的出场方式也仿佛“自带光环”——“莎士比亚第一次来找我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
莎士比亚仅此一句,已然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罗曼·罗兰心目中的位置,仿佛无论过去多少年,自己仍然是一个敬仰着“巨人”的赤子一般,他以《四论莎士比亚》鞭辟入里地剖析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他思想层面的特点,谈起莎士比亚的戏剧,罗曼·罗兰如数家珍,莎士比亚的思想和作品在小小的罗曼·罗兰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越长越大,最终变成了人们了解莎士比亚的一座桥梁,而罗曼·罗兰也成为了那个最熟悉莎士比亚以及莎剧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的声音,就是让伽拉忒亚从大理石底座上走下来的魔术师”,这样的声音牵引着他,也启发着他,思想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得到升华和释放。
生活在“充满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的二十世纪的罗曼·罗兰,堪称那个时代里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说那是一个“轻佻的时代”,他说“没有人比我更加严厉地嘲弄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也切身实际地表达着那种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他的很多思想和追求其实在他最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也多有体现,而对他造成这种影响的,正是莎士比亚。
在罗曼·罗兰的心中,莎士比亚是那棵从童年时代起就荫庇着他生活梦想的老橡树,他在莎翁作品中感到放松与解脱,“仿佛在一个黑沉沉的夜晚,狂风炊大窗户,让大地的气息钻进封闭的房间一样”,那些悲剧中汇集着人类可怕的真相,也充满着伟大与博爱,仿佛世间一切的欢乐与痛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而那位创作了它们的思想与文学上“巨人”莎士比亚呢?他宛若上帝一般的存在——“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
我没有办法不为这样纯粹的敬仰和膜拜而感到震撼与感动。
歌德对于歌德这位读者眼中复杂难解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的看法却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以歌德的《死与变》为切入点,将歌德在文学中的成就和思想,剖析得淋漓尽致,激情澎湃,让人读来也不禁为此而热血沸腾。
即便是罗曼·罗兰,也不曾否认歌德的“复杂”,他在《罗曼·罗兰读书随笔》这样形容他的“偶像”歌德:
“企图将歌德封存在一幅肖像的范围内,那是徒劳的事。谁也永远做不到。研究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令人更加感到他的本性“不可估量”,研究者无法对这条河流一览无余,人们永远也把握不住他。”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1/1001/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