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传统与新兴文学教育如何携手并进

来源:文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学是以文字这种具体感性形式揭示了“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人们走进图书馆,享受文字阅读带来的快乐。新华社发(唐克摄) 【文学教育

文学是以文字这种具体感性形式揭示了“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人们走进图书馆,享受文字阅读带来的快乐。新华社发(唐克摄)

【文学教育纵横谈】

“五四”以来,文学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文言与白话、审美与功利等命题的讨论一直进行着。这种讨论背后折射的是时代、文化、文学、教育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则主要是21世纪以来文学界与语文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且这种“危机”的形式是百年中国文学教育所未遭遇的。为什么21世纪的文学教育会出现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文学教育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图像的平面性与拼贴性,可能取代文字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学者认为,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消费思潮的盛行、审美取向的泛化和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

所谓“危机”,一般频发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集中表现在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都对文学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便是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转型,因为这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一种由语言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变。

以语言文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则以娱乐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营造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和复杂,“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因此,从“语言文字”媒介向“图像屏幕”媒介的转变,“纸上”向“屏上”转变,不仅是一种传播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传播内容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文学教育带来冲击。

当图像代替文字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逐步演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时,以视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为特征的图像阅读取代语言文字阅读也就无法避免。对图像阅读带来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曾提出批评:“现在没有哪一种刺激物能比感官的愉悦和神经的麻痹更值得享受。还有谁想要了解严肃和安静的艺术?这种艺术必须用灵魂来寻觅才能完全心领神会,而灵魂是这个欣赏者所必须首先拥有的。今天我们所要求的快感是能以某种方式刺激那些神经的快感,所有稍稍深刻的内容都必须加以排除。”

语言文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体验、感知与追寻,而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带来轻松、扁平的感受,不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以揭示的方式遮蔽,以在场的方式不在场,以其强制性的嵌入方式迅速占据我们思维空间,使我们思维失去‘延迟'的时空,也就失去了沉思、体悟的时空,它以瞬间的揭示遮蔽其背后隐匿的东西,‘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

在图像阅读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却一无所获,我们自以为看尽了人世百态,但心灵则日益浅薄与苍白。读图取代了读文,图像的平面性、感官性、瞬间性与拼贴性,可能就取代了文字的圆整性、思考性、人文性、想象性与审美性。“‘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导致在充满想象的文学阅读中,深层情感互动消失殆尽,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也就不复存在。

在图像世界里,在感官刺激与瞬时享受中,审美感知能力渐行渐远,即便是文字阅读也会选择那些浅直的图文书、动漫书,更有甚者对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戏说与演绎,曲解与颠覆。由此,在生命成长中所必需的养料如人文精神、审美情怀、情感品质等也就逐渐减少乃至消失,通过文学教育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也就随之被削弱丧失。

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就是在语言中追寻精神归宿

文学教育以语言为核心。读者通过文学世界里的各种审美元素走进一个独特的情感和审美空间,在获得审美愉悦、人生启迪与情感净化与升华的同时,也使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得以生成。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作品语言深入阅读基础之上。语言,是人类“诗意栖居”的主要载体。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只有“思想者和作诗者”才有让我们获得“诗意的栖居”的可能,从而构建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闪耀着诗性的光芒,这些光芒伴随着我们的人生之路,照亮生命与人性,在困苦中奋力前行。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xjybjb.cn/zonghexinwen/2022/0504/1526.html

上一篇: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下一篇:带读者遨游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插图本中国古典

文学教育投稿 | 文学教育编辑部| 文学教育版面费 | 文学教育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